题目详情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2-19 22:51:28

[简答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更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知。”一学生在谈Google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时如是说。过去人们习惯于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Internet的信息检索工具有很多,如果不用Google搜索引擎,下列可以替代的是( )。
A. QQ、E-mail
B. Word、WPS
C. 百度、Yahoo
D. Photoshop、Flash
[简答题]

《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 古代教育家王夫之说: “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 问题:

(1)该材料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单项选择]对于春秋时期的某国,如果仓廪实或衣食足,则民知礼节或知荣辱。如果民知礼节或知荣辱,则或者国富,或者民强。如果民强,则百业兴。
事实上该国并非国富,而且并非百业兴。由此可推出( )。
A. 该国仓廪实但并非衣食足
B. 该国并非仓廪实但衣食足
C. 该国仓廪实且衣食足
D. 该国并非仓廪实且并非衣食足
[单项选择]“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自( )。
A. 大学
B. 论语
C. 学记
D. 孟子
[单项选择]“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自于()。
A. 大学 
B. 论语 
C. 学记 
D. 孟子
[名词解释]

 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知:


[判断题]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
[单项选择]王夫之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这一观点属于( )。
A. 朴素唯物论
B. 主观唯心论
C. 狭隘经验论
D. 唯理论
[简答题]人类只能知晓“知”,即“已知”和“未知”,不能知觉“非知”,更不知道有多少“非知”存在,一个造诣高深的科学家,不仅他所通晓的“已知”以及他头脑中的“未知”要远远多于一般人,而且他对“非知”也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一旦机遇出现,他就能突破头脑中“已知”的束缚,竭尽全力地将“非知”转化成“已知”。可见:
A. A.“非知”转化成“已知”需要经过“未知”
B.头脑中的“已知”有时会成为人类识别“非知”的障碍
C.普通人是不能识别并捕捉到“非知”并进而将其转化成“已知”的
D.从哲学的理念上看,应该存在无穷无尽的“非知”

[多项选择]清代哲学家魏源提出“及之而后知”,他说:“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这种观点在认识上是
A. 坚持了唯物论
B. 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
C. 重视实践的重大作用
D. 坚持辩证法
[多项选择]清代哲学家魏源提出“及之而后知”,他说:“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这种观点在认识上是
A. 坚持了唯物论
B. 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
C. 重视实践的重大作用
D. 重视意识的重大作用
[单项选择]“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列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 一切从实际出发
[名词解释]

知信行模式


[判断题]无论比色式还是比长式检知管,每只检知管只能使用一次。( )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