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招录类考试 > 党政公务员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2-13 04:19:52

[单项选择]自魏晋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战乱不息,人民大量向南方迁徙,南方的江淮流域得到开发,经济不断发展,到隋唐时期,已后来居上,超过了遭受战乱破坏的黄河流域。这句话最准确的表达是( )。
A. 自魏晋以来,中国北方农民回避战乱而大举南迁
B. 自魏晋以来,北方农民的大量南迁使得江淮流域的经济得到发展
C. 隋唐两代,南方经济优于北方
D. 战争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更多"自魏晋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战乱不息,人民大量向南方迁徙,南方的江淮流域得"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自魏晋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战乱不息,人民大量向南方迁徙。南方的江淮流域得到开发,经济不断发展。到隋唐时期,已后来居上,超过了遭受战乱破坏的黄河流域。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自魏晋以来,中国北方农民因避战乱而大举南迁
B. 由于魏晋以来,北方农民的大量南迁使得江淮流域的经济得到发展
C. 隋唐两代,南方经济优于北方
D. 战争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单项选择]阅读短文。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查中,发现这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______”在这种“心头无限意,______”的形象里
A.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关于审美情趣的大量论述是片面的,说明我们是一个不注重逻辑和理性的民族
B. 西方美学理论中并不重视作品的逻辑性和理性分析,而是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这和中国魏晋以后的审美旨趣一致
C. 西方学者认为作品中的“空白”或“不确定因素”使得作品“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这是很有见地的
D. 西方某些文艺理论家认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不注重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分析,是没有道理的
[单项选择]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 下列古诗文语句中,不符合这种审美旨趣的是( )。
A.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D.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单项选择]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单项选择]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填空题]结束中国诸侯分立、战乱割据局面的三个封建王朝是秦、隋、北宋,它们之前的历史时代通常被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迫于生计的2000万山东人相继踏上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关东大地。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是一部表现了山东百姓迫于生存闯荡东北的历史传奇故事。通过朱开山一家闯关东的经历,浓缩了从1904年至1931年“九·一八”爆发的历史。通过对一个普通人家闯荡历程的追踪,完成了一个小业到大业、小人物到大英雄的塑造,讴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部剧深深写透了民族的魂魄,抓住了民族的品格。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 朱开山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抓住了观众
B. 作品把“家族史”和“社会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C. 以百年传奇故事映照中华民族精神
D. 闯关东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山东精神
[单项选择]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迫于生计2000万山东人相继踏上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关东大地。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是一部表现了山东百姓迫于生存闯荡东北的历史传奇故事。通过朱开山一家闯关东的经历,浓缩了从1904年至1931年“九一八”爆发的历史,通过对一个普通人家闯荡历程的追踪,完成一个小业到大业、小人物到大英雄的塑造,讴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部剧深深写透了民族的魂魄,抓住了民族的品格。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 朱开山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抓住了观众
B. 作品把“家族史“和”社会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C. 以百年传奇故事映照中华民族精神
D. 闯关东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山东精神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