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4-05-26 20:52:36

[简答题]阅读下列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尽管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过程非常曲折,但50年来的实践却雄辩地证明了它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作用。自50年代初期相继建立的劳动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待抚恤、公费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亿万国民在各种灾祸及贫困面前免除了生存危机。自1990年起,全国人大加强了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立法工作,先后通过了《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公益事业损赠法》等;国务院则在继1991年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后,不仅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法规,还制定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深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镇住房福利制度改革政策,制定并实施了大规模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此走上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                  ——摘自《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光明日报》1999年11月29日 材料2 “九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到去年底,95%的下岗职工领到了基本生活费,78.9%的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81%的地市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摘自《积极扩大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央视国际网站 材料3 2003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4.7%。据了解,2003年底我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0373万人,比1998年底增加1400多万人。目前,我国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近450万人,比1998年增长7倍,失业保险已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形式。                  ——摘自《我国探索失业调控方法将建立失业调控政策体系》, 《中国青年报》2004年4月7日 材料4 《中国民政》最近刊文列举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一、概念使用和某些提法相当混乱,不少保障项目定性不清

更多"阅读下列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尽管新中国社会保"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

阅读以下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对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行业节能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四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摘自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
材料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继续做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继续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国土资源工作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利用好我国优势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水利工作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加强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
摘自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5年3月12日)
材料3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贯穿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我们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限期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严格市场准入管理,防止高消耗、高污染项目上马,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减少资源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扼制流通领域的浪费现象,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推

[简答题]阅读下列有关台湾问题一组材料: 材料1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得到全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国外侨胞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台湾海峡出现了和缓气氛。现在,我愿趁此机会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摘自新华网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1981年9月30日) 材料2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开展对话,进行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我们愿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 摘自新华网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的报告 材料3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于4月26日亲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赴大陆进行“和平之旅”,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的会谈。在“一个中国”的大前提下,国共两党达成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再一次携起手来为维护两岸和平共同努力的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在与连战主席会谈时,又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主张”,指出要化解两岸僵局、重建双方互信,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开创新的局面。5月5日,宋楚瑜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启程。宋楚瑜主席率领的亲民党代表团,受到与国民党一样的高规格接待和大陆人民的热烈欢迎。5月12日下午,胡锦涛在北京与宋楚瑜举行正式会谈,达成两党坚决反对“台独”,共谋台海和平与稳定,推动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促进建立两岸和平架构的六项重要共识。
[简答题]阅读下列有关台湾问题一组材料:
材料1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得到全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国外侨胞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台湾海峡出现了和缓气氛。现在,我愿趁此机会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摘自新华网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1981年9月30日)
材料2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开展对话,进行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我们愿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
摘自新华网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的报告
材料3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于4月26日亲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赴大陆进行“和平之旅”,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的会谈。在“一个中国”的大前提下,国共两党达成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再一次携起手来为维护两岸和平共同努力的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在与连战主席会谈时,又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主张”,指出要化解两岸僵局、重建双方互信,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开创新的局面。5月5日,宋楚瑜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启程。宋楚瑜主席率领的亲民党代表团,受到与国民党一样的高规格接待和大陆人民的热烈欢迎。5月12日下午,胡锦涛在北京与宋楚瑜举行正式会谈,达成两党坚决反对“台独”,共谋台海和平与稳定,推动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促进建立两岸和平架构的六项重要共识。

[简答题]阅读有关日本外交的一组材料。
材料1
80年代起,随着经济实力的加强,各届政府都把争做政治大国当作日本外交的主要目标。冷战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
材料2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说,日本教科书出版商在执政党自民党、文部省和右翼史家的压力下,企图淡化日本战时侵略历史,在初中教学课本草稿中刻意淡化甚至删除“慰安妇”和“73l部队”等史实。
小泉纯一郎首相上任以来数次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对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强烈不满和愤慨。韩国对此表示“愤慨和极大失望”。朝鲜说小泉对靖国神社的参拜是不可饶恕的行为。
材料3
2003年6月6日,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了“有事三法案”,相关人士认为这是一套打开通往战争之路的法案。7月26日,通过了允许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的《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案》。这是自海湾战争后日本自卫队首次迈出国门,日本政府进一步突破宪法对海外派兵的限制,首次可以向处于战争中的外国领土派遣自卫队。
材料4
2003年8月4日,中国齐齐哈尔市发生日本遗留化学武器泄漏事件,至少造成中国公民1人死亡、40余人受伤。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毒气泄漏和中毒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官员就“8·4”中毒事件,与日方进行交涉。据悉,中方已就清理现场、医疗护理和人身伤害等问题向日方提出赔偿要求。
请回答:
1.材料2、3、4说明了什么
[简答题]阅读以下一组材料:
材料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要完成这个任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从一九五三年算起,到一九六七年基本上完成,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则为十八年,这十八年中已经过去了四年),那时中国就可以基本上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自《毛泽东著作选读》
材料2
我在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所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提到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数字是一千六百九十万户,几个月时间,就有五千几百万农户加入了合作社。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件事告诉我们,只需要一九五六年一个年头,就可以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化。再有三年到四年,即到一九五九年,或者一九六○年,就可以基本上完成合作社由半社会主义到全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件事告诉我们,中国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应当争取提早一些时候去完成,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合作化的进度这样快,是不是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中进行的呢完全是的。一切地方的党组织都全面地领导了这个运动。农民是那样热情而又很有秩序地加入这个运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摘自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
材料3
地主、富农入社,……好的许其入社,不好不坏的许其在社生产,不给社员称号,坏的由社管制生产,凡干部强的老社均可这样做。这样做好处很多,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势必逼使那些目前还不愿入社的上中农勉强入社,并且让他们先入社,然后再让地富入社,才使他们面子上过得去。
摘自毛泽东《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请回答:
(1)分析材料1与材料2在态度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2)毛泽东说:“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结合农业社会主义
[简答题]阅读以下一组材料:
材料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要完成这个任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从一九五三年算起,到一九六七年基本上完成,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则为十八年,这十八年中已经过去了四年),那时中国就可以基本上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自《毛泽东著作选读》
材料2
我在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所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提到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数字是一千六百九十万户,几个月时间,就有五千几百万农户加入了合作社。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件事告诉我们,只需要一九五六年一个年头,就可以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化。再有三年到四年,即到一九五九年,或者一九六○年,就可以基本上完成合作社由半社会主义到全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件事告诉我们,中国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应当争取提早一些时候去完成,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合作化的进度这样快,是不是在一种健康的状态中进行的呢完全是的。一切地方的党组织都全面地领导了这个运动。农民是那样热情而又很有秩序地加入这个运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摘自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
材料3
地主、富农入社,……好的许其入社,不好不坏的许其在社生产,不给社员称号,坏的由社管制生产,凡干部强的老社均可这样做。这样做好处很多,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势必逼使那些目前还不愿入社的上中农勉强入社,并且让他们先入社,然后再让地富入社,才使他们面子上过得去。
摘自毛泽东《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与材料2在态度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2)毛泽东说:“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结合农业社会主义
[简答题]阅读以下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对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行业节能降耗的标准、目标和政策措施。抓好重点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四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摘自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
材料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继续做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继续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国土资源工作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利用好我国优势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水利工作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加强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
摘自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5年3月12日)
材料3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贯穿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我们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限期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严格市场准入管理,防止高消耗、高污染项目上马,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减少资源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扼制流通领域的浪费现象,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大
[简答题]下面是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分配制度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较快提高,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走高的态势未能明显缓解。据对全国5万户城镇居民住户调查,2004年上半年占调查户总数10%的高收入户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22元,10%的低收入户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7元,分别是总调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倍和 29%,两者收入差距为9.5倍。利益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和要害,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为此,需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但无法自然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一旦超出社会承受能力,酿成社会动荡,需要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也将制约效率提高。效率优先绝不能忽略公平,更不能放弃公平。 必须把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作为和谐社会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实现的目标。 摘自张艳《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 材料2 “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是当前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据调查,2叩4年全国最富有的 10%的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特定收入群体手中,与中低收入者形成巨大的“分配落差”,这种收入分配结构的深刻变化值得高度重视。……腐败、垄断、政策偏袒(例如公共支出和社会保障向城市居民倾斜)和税制不公平等,导致大量社会财富不公平地转向少数特定群体,也使我国的分配差距演化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道路上的最大威胁。首先,中国的传统社会比较特殊,比较能够宽容贫穷,但相对来讲对分配差距的宽容度低得多,这就是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其次,我们的分配差距过大是在尚不富裕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与发达国家的分配差距不是一个概念。国际上用来衡量分配差距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基尼系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就已经“过线”了。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个指标对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来讲,并不完全可比。 摘自半月谈《“二次分配”求解社会公平》 材料3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是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同时存在
[简答题]下面是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分配制度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较快提高,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走高的态势未能明显缓解。据对全国5万户城镇居民住户调查,2004年上半年占调查户总数10%的高收入户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22元,10%的低收入户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7元,分别是总调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倍和 29%,两者收入差距为9.5倍。利益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和要害,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为此,需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但无法自然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一旦超出社会承受能力,酿成社会动荡,需要付出更大的社会成本,也将制约效率提高。效率优先绝不能忽略公平,更不能放弃公平。
必须把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作为和谐社会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实现的目标。
摘自张艳《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
材料2
“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是当前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据调查,2叩4年全国最富有的 10%的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特定收入群体手中,与中低收入者形成巨大的“分配落差”,这种收入分配结构的深刻变化值得高度重视。……腐败、垄断、政策偏袒(例如公共支出和社会保障向城市居民倾斜)和税制不公平等,导致大量社会财富不公平地转向少数特定群体,也使我国的分配差距演化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道路上的最大威胁。首先,中国的传统社会比较特殊,比较能够宽容贫穷,但相对来讲对分配差距的宽容度低得多,这就是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其次,我们的分配差距过大是在尚不富裕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与发达国家的分配差距不是一个概念。国际上用来衡量分配差距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基尼系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就已经“过线”了。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个指标对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来讲,并不完全可比。
摘自半月谈《“二次分配”求解社会公平》
材料3
我国收入分配的
[简答题]阅读以下有关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 摘自:《科学》 材料2 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摘自金鑫:《世界问题报告》 材料3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材料4 克里要做美国“环保总统”。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去年10月20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 摘自:中国环保网 材料5 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
[简答题]阅读下列有关人类认识真理性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杜林认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在发展过程中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实变化影响的,那完全是愚蠢”。所以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材料2
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材料3
恩格斯认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做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如何评价“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个论断
(2)“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句话所蕴涵的真理观与“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句话所蕴涵的真理观根本区别何在
(3)如何理解材料3所指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基本含义材料3的真理观与材料2的真理观有何联系
[简答题]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2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料3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请回答: (1)联系材料2理解材料1所说的“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说明材料1和材料3之间的联系。
[简答题]

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2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材3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联系材料2理解材料l所说的“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说明材料1和材料3之间的联系。


[简答题]阅读下列有关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观念有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 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2 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3 “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4 恩格斯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问题: (1)材料1认为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材料1和材料 2所反映观点有什么区别 (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说明材料3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 (3)根据材料3和材料4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
[简答题]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2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料3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请回答:
(1)联系材料2理解材料1所说的“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说明材料1和材料3之间的联系。
[简答题]阅读下列有关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观念有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 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2
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3
“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4
恩格斯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问题:
(1)材料1认为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材料1和材料 2所反映观点有什么区别
(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