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4-05-16 23:38:52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二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请回答: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更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二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判断题]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自南北朝至唐,同为最高政务机构。其职责是: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
[单项选择]元朝的行中书省制度是后市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下列不属于元朝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
A. 陕西
B. 湖北
C. 河南
D. 河北
[单项选择]元朝的行省,最初是中书省的( )
A. 咨询机构
B. 决策机构
C. 执行机构
D. 派出机构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材料二 废除丞相,而“不可无辅臣”,朱元璋挑选文人担任顾问,“称近臣,不为置僚属,亡所治”,“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预平章事如昔时”。
材料三 清初,“国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检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根据材料一,明朝建立之初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手段
[单项选择]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______。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判断题]元朝设置“行中书省”,全国分为11个行省,安徽地属河南、浙江两行省。()
[判断题]明朝废除中书省及丞相,提高六部地位,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
[单项选择]假如你是唐太宗时期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做的是()。
A. 交给门下省审议
B. 交给唐太宗裁定
C. 交给枢密院出兵
D. 交给尚书省直机关执行
[单项选择]《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简答题]简述唐初法制指导思想。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三十税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

材料三:
两税之法,乃取暂时法外之法,收入于法之中。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4

材料四:
两税法(一)化繁为简,(二)引偏于均,(三)防杜逃户,(四)征及行商,从经济政策观之,总比租庸调为更进一步。所惜当日定制未尽周密,估资产后既以钱、物定税,而临时又折征杂物,色目颇殊,是则更启吏胥高下其手之弊矣。若复正供以外,复巧立名目,违法滥征……此非杨炎之过也。
两税五利:1.税制简单。2.合于租税依负担能力之原则。3.合于租税普及之原则。4.用货币纳税为税法之进化。5.因出制入符合财政学理。斯皆持平之论。
——岑仲勉《隋唐史》

回答问题:
以上材料提及的唐代赋税制度是什么简述这些制度的背景、内容。
[简答题]试评价唐初确立的史馆修史制度。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