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0-16 19:39:00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史料。 《明史刑法志》:“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

更多"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史料。 《明史刑法志》:"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史料。 《明史刑法志》:“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史料。 《明史·刑法志》:“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武夫、宦竖之后,良可叹也。”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唐律疏议名例》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适用这一法律原则时有何例外为什么 (3)唐律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刑狱事由闻奏。”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适用这一法律原则有何例外为什么
(4)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简答题]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大清光绪新法令》第一册:“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大清法规大全•宪政部》:“宪法者所以巩固君权,兼以保护臣民者也.臣等谨本斯义,辑成宪法大纲一章,首列大权事项,以名君为臣纲之义,次列臣民权利义务事项,以示民为邦本之义。虽君民上下处于法律范围之内,而大权仍统于朝廷广。”
问题: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该问题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两段文字反映的立法宗旨和意义是什么
(4)举例说明其所反映的立法宗旨。


[简答题]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刑狱事由闻奏。”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适用这一法律原则有何例外为什么
(4)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原则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段文字规定的立法宗旨和意义是什么 (4)举例说明这段文字所确立的原则对后世立法的影响。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唐律疏议·名例》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适用这一法律原则时有何例外为什么 (3)唐律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论日:“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九朝律考·汉律考》
材料二时有疑狱日:“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董)仲舒断日: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来源同上
问题:
(1)简要分析材料一并回答反映的是汉代法律制度的何种原则,其主要内容是
(2)简要分析材料二并回答反映的是汉代法律制度的何种原则,其主要内容是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得出汉代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简答题]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唐律疏议·斗讼律》:“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诸过失杀伤人者,各以其状,以赎论(渭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致;共举重物,力所不致;若乘高履危足跌及因击禽兽,以至杀伤之属,皆是)。”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刑律发展到什么程度
(4)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五月,齐太仓令淳于公,为齐太仓令,故谓之仓公也。……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日:“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原没人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日:“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缪,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一》
问题:
(1)汉文帝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缇萦上书是促使汉文帝改革刑罚的直接原因,在这之前主要实行奴隶五刑,其内容是
(3)文景帝对肉刑的废除是不彻底的,某个肉刑并没有得到废除,而是直到某个朝代才废除了该残酷的肉刑,请问是哪个刑罚和哪个朝代才废除的
(4)虽然文景帝废除了肉刑,后代却时有复活,简述后代肉刑复活的历史变迁。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薛允升《唐明律合编》:“奸党等条,皆洪武年间增定者也。明祖猜忌臣下无弊不防,所定之律亦苛刻显著;凡所以防臣下之揽权专擅,交接党援者,固已不遗余力矣。”《明史•汤和传》指出:“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
问题:
(1)这两段文字所指“奸党”具体是什么含义?
(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当时何种立法宗旨?
(4)试从正反两方面阐释这两段文字所反映的问题。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章帝纪》:“律十二月立春,不以报囚。(月令)冬至以后,在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鞠(音居,编者注)狱断刑之政。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
《盐铁论·论茁(音zi,编者注)》:“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
问题:
这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简答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共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若家人共犯,止坐尊长,侵损于人者,以凡人首从论。即共监临主守为犯,虽造意者,仍以监守为首,凡人以常从论……即共犯谋反、谋大逆、谋叛、强盗、强奸,亦无首从”。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适用这一法律原则有何例外为什么 (4)唐律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