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类考试 > 导游资格证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4-05-25 04:20:00

[判断题]三峡周围风景名胜密布,有白帝城、屈原祠、昭君故里、三峡大坝、壶口瀑布等。( )

更多"三峡周围风景名胜密布,有白帝城、屈原祠、昭君故里、三峡大坝、壶口瀑布等"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有人说:“不到小三峡,不算游三峡,不到小小三峡,白来小三峡。”
根据这句话,最有可能推出的结论是( )
A. 游三峡,只要到小三峡就可以了。
B. 游三峡,只要到小小三峡就可以了。
C. 游三峡,最令人陶醉的是小小三峡。
D. 游三峡,应先游小小三峡。
E. 不游大小三峡,也可领略三峡之美。
[单项选择]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青琢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左右.据说清初墓前尚有石虎两列、石狮一个,还有绿琉璃瓦残片,好像在墓前原来有一个享殿.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有一个石虎伏在阶台下面陪伴这位远嫁的姑娘.据内蒙的同志说,除青塬外,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我们就看到了两个昭君墓,另一个在包头市的黄河南岸.其实这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个古代的堡垒.在这个堡垒附近,还有一个古城遗址.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民之间的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主要的是依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而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善.和亲就是改善封建关系的一种形式.当然,和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摘自翦伯赞《内蒙访古》,《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92)在内蒙出现多处昭君墓的原因在于_______.
A. 内蒙人民对王昭君有好感
B. 作者对王昭君有好感
C. 统治者对王昭君有好感
D. 中原人民对王昭君有好感
[单项选择]截至2007年12月7日上午,三峡电站年内已发电约590亿千瓦时。至此,三峡电站投产已累计发电2050亿千瓦时。三峡电站的经济效益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屡遭质疑的是三峡工程的环保效益,如破坏长江流域生态,造成泥沙沉积等。而三峡工程26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与燃煤火力发电机比,每年要少消耗5000万吨煤炭,向大气少排放1亿吨的二氧化碳。 这段话主要表明了( )
A. 三峡电站的经济效益是主要的
B. 三峡电站的经济效益大于环保效益
C. 对三峡电站的环保效益的评价应该是一个整体
D. 对三峡电站的环保效益现在尚不能做出评价
[单项选择]背鳞外表面鳞片密布乳头状突起()
A. 全蝎
B. 牛黄
C. 斑蝥
D. 蟾酥
E. 珍珠
[不定项选择]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长江三峡是由()组成的。
A. 瞿塘峡
B. 巫峡
C. 大宁峡
D. 西陵峡
[简答题]一到秋天,三峡库区的红叶漫山遍野,如花似火,美丽如画。重庆市拟推出重庆三峡红叶节,请据此做一个广告策划方案,字数不低于600字(35分)
[填空题]大宁河小三峡亦即巫山小三峡,它是______、巴雾峡、______三个峡谷的总称。
[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判断题]随州市传说为黄帝的故里。 ( )
[简答题]三峡工程的功能及成败的关键。
[单项选择]外表面灰白色,密布灰白色圆点状皮孔()
A. 厚朴
B. 肉桂
C. 杜仲
D. 秦皮
E. 牡丹皮
[简答题]简述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发挥的综合效益。
[单项选择]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青冢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左右。据说清初墓前尚有石虎两列、石狮一个,还有绿琉璃瓦残片,好像在墓前原来有一个享殿。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只有一个石虎伏在阶台下面陪伴这位远嫁的姑娘。
据内蒙的同志说,除青冢外,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我们就看到了两个昭君墓,另一个在包头市的黄河南岸。其实这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个古代的堡垒。在这个堡垒附近,还有一个古城遗址。
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民之间的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主要的是依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而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善。和亲就是改善封建关系的一种形式。当然,和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摘自翦伯赞《内蒙访古》,《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92)
对这一段关于和亲政策的阐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和亲是封建时代取得民族和解的惟一方法。
B. 把和亲看作民族国家的屈辱是毫无道理的。
C. 和亲是封建时代民族关系和解的最好方法。
D. 应提倡采用和亲的办法解决各种民族矛盾。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