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1-01 23:04:04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知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2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其概念和内涵因世界各国强调不同的侧重点,除文化产业这一通常概念外还有其他不同的称谓,欧盟称为“内容产业”,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称为“创意产业”,美国名日“版权产业”,中国台湾、香港和我国大陆的北京等地区则称为“文化创意产业”。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5~7个百分点。2009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比2008年提高0.0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27244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98.4%:从业总数为1182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对比国家统计局2004年和2008年两次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四是非公资本比重明显上升。

更多"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知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2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其概念和内涵因世界各国强调不同的侧重点,除文化产业这一通常概念外还有其他不同的称谓,欧盟称为“内容产业”,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称为“创意产业”,美国名日“版权产业”,中国台湾、香港和我国大陆的北京等地区则称为“文化创意产业”。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5~7个百分点。2009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比2008年提高0.0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27244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98.4%:从业总数为1182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对比国家统计局2004年和2008年两次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四是非公资本比重明显上升。

[多项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的重要任务有______
A.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利,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B.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判断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 )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2
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摘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3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
                     摘自: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4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中国的发展,不但给本国百姓带来了实惠利益,更让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是如何创造的在一些国际观察人士那里,这始终是一道颇难破解的“中国式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揭示了中国成功的制度因素。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突破了西方世界既有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创造了与过去5000年全然不同的中国历史,把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摘自:《“中国制度”撑起“中国传奇”》《人民日报》(2011年7月15日)
请回答:<
[简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列宁在谈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1)为什么“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
(2)列宁的该论断包含了哲学的哪个原理。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列宁在谈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1)为什么“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
(2)列宁的该论断包含了哲学的哪个原理。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请回答:
(1)如何理解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为什么我国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2011年10月

材料2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中国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2011年10月

材料3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中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请回答: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意义。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从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固定下来,到党的十六大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再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的所有制理论创新,不仅成功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世界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更让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充分体现。
——《人民日报》:《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2012年5月17日

材料2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创新,究其实质,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1978年至201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471564亿元,年均增速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间6.1%的速度,而且高于日本、韩国经济起飞阶段。
——《人民日报》:《“两个毫不动摇”推助中国崛起》,2012年5月18日

材料3
现实数据表明,“国有”“民营”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携手共进。从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至20万亿元,上缴税金从2926亿元增至1.7万亿元,进入“全球500强”的数量达到38家。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1998年到2010年,民营企业的户数从1.07万家增至27.23万家,就业人数从161万人增至3312万人,产值占比从3.1%增至30.5%,利润占比从4.6%增至28.5%。国企民企各有特色,共领风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人民日报》:《“国有”“民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12年5月19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指出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涉及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在此问题
[判断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判断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