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0-17 03:29:42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家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二: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做“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为安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四件,1760年为14件。
——《英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布,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取得的垄断地位,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缓慢。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美国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技术研究室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其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知囊”,进口“博士”,以弥补自身不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17世纪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对科学技术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美国采取的科教兴国战略措施。

更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家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二: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做“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为安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四件,1760年为14件。
——《英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布,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取得的垄断地位,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缓慢。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美国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技术研究室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其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知囊”,进口“博士”,以弥补自身不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17世纪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对科学技术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美国采取的科教兴国战略措施。


[单项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工程造价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是()
A. 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
B. 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
C. 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
D. 分部分项工程的计量规则
[简答题]阅读材料并结合背景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国别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增长率/% 6.7 5.6 5.3 2.9 9.6 3.5
材料二
[单项选择]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重心,向以______为经济结构重心转变的过程。
A. 计算机产业
B. 计算机软件
C. 网络信息
D. 信息与知识
[简答题]阅读材料并结合背景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反对因过问英法与德意日的争夺而卷入战争,主张退守美洲堡垒,置身于欧洲和世界事务之外。
材料二
(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议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方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材料三
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陆海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英国人民和他们盟友们今天正在对这个非神圣同盟进行着一场积极战争。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斗的结局。……在我们援助不列颠的决心上是不会出现任何“狭路”的。
请回答:
据材料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简答题]简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不定项选择]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____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A. 计算机产业
B. 计算机软件
C. 网络信息
D. 信息与知识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
——引自《中国古代经济史论纲》

材料二 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引自《中国古代经济史论纲》

材料三 到了南宋时期,农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稻麦的培育,棉花的种植,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兵器制造、造船业、制瓷业、纺织业、印刷造纸和矿冶,也有新的发展;城市集镇、商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很迅速。
——引自《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与货币流通》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远古至西晋”北方一直是中国“经济重心”的原因。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彩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二 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取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西夏已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概括指出唐、宋文化各自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
——摘引自郭沫若《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1976年10月21日

请回答:
从所列内容看,该宪法的特点和颁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 支付完成
  • 取消支付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
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情况
年份 项目 美国 日本 欧共体
1973—1979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2.5 2.6 3.5
1979—1984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0.9 2.1 4.2
1979—1982 消费物价上升率/% 9.5 7.8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