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类考试 > 注册城市规划师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0-24 02:56:01

[多项选择]针对经过中世纪历史发展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A. 城市大部分地区是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
B. 围绕一些大教堂建设有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
C. 建筑师提出的理想城市大多是不规则形的
D. 对中世纪城市经过了全面有序的改造
E. 市政厅、行业会所成为城市活动的重要场所

更多"针对经过中世纪历史发展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中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概念,主要适用于欧洲。以下对“西欧中世纪”概念的解释中,不恰当的是()
A. 希腊罗马文化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期之间的时代
B. 可以泛指整个欧洲封建制时代
C. 是一个神权至上、文化毁灭的黑暗时代
D. 缓慢的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诞生的条件
[单项选择]在经历了中世纪漫漫长夜之后,欧洲进入到文艺复兴时期,它是近代社会到来的曙光。这一“曙光”最早出现在()
A. 英国
B. 西班牙
C. 法国
D. 意大利
[单项选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写道:“在中世纪时期,人们的视野,无论在观察客观世界,或在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纱幕遮住了。意大利人最早把这层障眼的纱幕撕去了,因而认识了客观世界,并且认识了自己。”其中的两个“认识”分别可能是()
A.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人文精神”的复苏
B. 牛顿经典力学建立、资产阶级宗教观的建立
C. 近代科学的产生、构建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D. 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理性主义”的光辉
[单项选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写道:“在中世纪时期,人们的视野,无论在观察客观世界,或在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纱幕遮住了。意大利人最早把这层障眼的纱幕撕去了,因而认识了客观世界,并且认识了自己。”其中的两个“认识”分别可能是()
A. 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理性主义”的光辉”
B. 牛顿经典力学建立、资产阶级宗教观的建立
C. 近代科学的产生、构建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D.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人文精神”的复苏
[单项选择]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
A. 绘画技术的发展
B. 绘画内容的改变
C. 人文主义的影响
D. 宗教束缚的削弱
[单项选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是()
A. 为欧洲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提供了技术支持
B. 为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C. 重实践经验总结,轻理论概括、抽象
D. 热兵器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奠基
[简答题]发生在14至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针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一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和一批重要的美术作品。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例举他们的代表作品(每位两幅/件),并说一说三位艺术家在艺术上有何共同特点。
[单项选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敢于挑战教皇权威,这些活动对欧洲历史发展的突出影响是()。
A. 确立了新教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
B. 促使天主教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控制彻底瓦解
C.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促进了思想解放
[判断题]随着语言与历史的发展,英语进入北美洲、大洋洲;荷兰语进入南非,法语到达魁北克。
[单项选择]标志着国际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是()
A. 伦敦金融市场的衰落
B. 纽约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C. 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
D. 发展中国家的振兴
[单项选择]欧洲历史分期()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简答题]国际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什么社会?
[单项选择]1952年,西欧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启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2004年5月1日,欧盟已经成为一支囊括东西欧25国、面积397.3万平方千米、人口4.5亿、国内生产总值逾十万亿美元的强大力量。这说明欧盟()。
A. 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B. 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C. 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D. 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占据重要地位
[单项选择]有学者在评论欧洲某一时期历史时,使用了“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20世纪的()
A. 30年代后期
B. 40年代中期
C. 60年代中期
D. 70年代初期
[简答题]

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展开的同时,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然而中西方历史发展轨迹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文艺复兴相比较,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及思想特点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分析启蒙运动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简答题]

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特征,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学者杉原薰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点是“沉沦”,近代中国的后期,其基本特点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这样写到:“(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截然不同。”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支持或反对“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观点的主要理由。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