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类考试 > 中学音乐(统考)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2-19 04:19:59

[简答题]

【课题名称】《春天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①学习通过中心意象的描写烘托主题的写作方法,掌握根据意象特征解读文本内涵的分析方法。②学习歌词回环往复、逐层推进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与诗歌的比较,把握歌词的形式特点。③通过聆听和反复朗读,理解歌曲包含的思想感情,感受邓小平同志的伟人气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通过比较,把握歌词与诗歌在表达形式上的异同。
(2)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邓小平同志的历史贡献。
难点:理解“春天”核心意象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①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②请一位学生演唱歌曲,教师参与,初步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③检查预习:小组派代表讲述两个《春天的故事》的相关信息,把握歌曲的创作背景,为解读意象做铺垫,并对邓小平同志的生平作简单介绍。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勒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圈”即深圳及以它为代表的经济特区。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下视察,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诗篇”是指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附:邓小平简介邓小平(1904-1997年),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主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历史性转变,确立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邓小平主持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做出了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圆满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他为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④讨论“春天”的意象。小平同志的两次南下视察都是在春天,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而改革开放则是中国的春天,使中国从十年浩劫、百废待兴进入到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新时代。因此这里的“春天”便有了自然与人相结合的双重意味。围绕着“春天”意象,出现了“春雷”“春晖”“春风”“春雨”,都是“春天”的具体化,它们之间的更迭,对应着改革开放政策经过初步实验之后逐步走向成

更多"【课题名称】《春天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①学习通过中心意象的描写烘托主"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

【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
(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
教师演唱--《月之故乡》。
板书课题《月之故乡》。
(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
(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
(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
(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节奏。
②比较旋律。
③视唱前两段乐谱。
(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
②比较节奏。
③视唱前三段乐谱。
(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有所不同。
②视唱第四段乐谱。
③视唱整首乐谱。
④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
(7)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演唱歌词

[名词解释]教学目标
[判断题]目标教学就是先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开始学习,在下课之前或结束本单元教学之前必须检查原来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简答题]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在学习“优化计算机”这节课时,某教师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安装流程,学会优化系统。能运用奇虎360安全卫士优化操作系统:能处理计算机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信心。问题:
(1)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重新设计教学目标。
(2)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填空题]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则适于选用问题教学策略、()学习教学策略等。
[单项选择]学习者、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构成一般教学设计模式的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A、教学者
[单项选择]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紧扣教学目标选用媒体;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下列选项中,对该教师的做法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习
B. 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
C. 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D. 教师作为设备操作员、课堂的监督者,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填空题]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和(),教学结果的()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简答题]

【课题名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汉族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以“小舞台”的形式导入
(1)用“中国民歌赛歌会”的表演方式,与学生共同演唱一组中国民歌。
(2)教师参与“小舞台”表演,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3)赛歌会小结,引出课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
(二)探究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2)比较两首《茉莉花》。
①学唱东北、江苏《茉莉花》的主旋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两首《茉莉花》在旋律进行、节奏、风格上各自的特点。
③交流总结。
南方民歌:细腻、柔和,旋律以级进为主。
北方民歌:豪放、粗犷,旋律起伏较大。
(3)欣赏分辨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
①欣赏南方民歌《孟姜女》《无锡景》和北方民歌《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
②请学生区分其不同并进行交流。
(三)探究汉族南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1)讨论形成汉族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原因。
(2)师生交流。
①地理环境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关。
②地方方言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关。
③补充影响民歌风格形成的其他因素。
④小结:地理环境对民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方言与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的性格、生产方式等都影响了民歌风格的形成。
(四)民歌的发展
(1)请学生说说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曲目。
(2)唱唱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
(3)从不同角度欣赏几首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比较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①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花儿与少年》片段。
②大型山水实

[简答题]

【课题名称】《梁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①了解掌握什么是曲式和协奏曲。②掌握奏鸣曲式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和感受音乐作品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风格交响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段的含义、演唱音乐片段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小提琴。
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教师用小提琴演奏《梁祝》爱情主题曲,让学生简单讲述《梁祝》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回忆、进入“角色”,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
②用录音机播放磁带,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结合多媒体出示板书。
③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的控诉与鞭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板书。
小结与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单项选择]教学目标的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这是指教学目标的()功能。
A. 导向
B. 评价
C. 调节
D. 激励
[单项选择]()是老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或教学活动方式。
A. 教学方法
B. 教学目标
C. 教学策略
D. 教学活动
[简答题]初中二年级双杠--前摆挺身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习双杠前摆挺身下,复习分腿做前进。技能目标:发展学生上肢及腰腹力量。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学过程:(1)课堂常规及准备活动;(2)教师讲解完整动作,并示范2次;(3)支撑摆动动作练习,要求前后均要过杠;(4)支撑摆动成外侧做,体会移动重心;(5)完整动作练习;(6)杠端前摆下追逐游戏;(7)放松、课后小结。(1)本课教学目标是否表述正确,为什么?请写出你认为合适的教学目标。(2)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如何达成教学目标?进行说明。
[简答题]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正确的陈述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请简述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注意哪些方面。
(2)请简要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简答题]

【课题名称】《妈妈的歌》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欣赏和学唱《摇篮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学生看大屏幕,欣赏米勒和沃维特拍的两张照片。听背景音乐,无伴奏合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二)欣赏各国摇篮曲
(1)《地中海摇篮曲》片段。
(2)《巴西摇篮曲》片段。
(3)《非洲摇篮曲》片段。
(4)《法兰西摇篮曲》片段。
(三)摇篮曲与母爱
(1)学生欣赏《法兰西摇篮曲》的CD封面,说出感受。
(2)学生欣赏一组“动物摇篮曲”照片。
(3)听老师讲她自己的故事。
(4)在弦乐演奏勃拉姆斯《摇篮曲》的背景音乐中,欣赏一组老师从网上下载的图片。
(四)分析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1)学生聆听四段音乐。
(2)讨论后回答(三、四两段是摇篮曲,一、二两段不是摇篮曲)。
(3)再讨论,一、二两段为什么不是摇篮曲?三、四两段为什么是摇篮曲?
(4)感受并总结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5)说说生活中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具体情景,总结出动和静的特征;体会并理解音乐中动与静这两个典型的、既对比又协调的表现形式,与生活原型的准确对应关系。真正从音乐中看见摇篮和宝宝,体会出母亲的爱心,感受音乐的绝妙表现力。
(五)欣赏合唱曲形式的摇篮曲
(1)东北民歌《摇篮曲》。
(2)柴可夫斯基《暴风雨中的摇篮曲》。
(3)藏族民歌《摇篮曲》。
(4)日本广岛《摇篮曲》。
(5)土家族民歌《摇篮曲》。
(六)欣赏器乐曲形式的摇篮曲
(1)勃拉姆斯《摇篮曲》(弦乐)。
(2)豪塞《摇篮曲》(管弦乐)。
(3)格里格《摇篮曲》(钢琴)。
(七)学唱勃拉姆斯《摇篮曲》
(1)教师范唱。
(2)先学最后两句。
用do、mi、sol、do练哼鸣,然后去掉中间的mi、sol,哼出do--do,解决八度大跳的演唱难点。
(3)跟音乐划拍(三角形)唱谱。
(4)跟音乐唱歌词。
(5

[填空题]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
[单项选择]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制订了教学目标:“阐明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该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应具备除以下哪项外的特征?()
A. 指向性
B. 准确性
C. 可测量性
D. 以教师为主体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