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类考试 > 中学化学(统考)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0-27 04:10:02

[简答题]

背景材料:
以下是某教师在“苯”(第1课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一次课堂教学:一、课题引入与提出假设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苯的发现史资料,并给出有关苯的相对分子量为78和碳的百分含量为92.3%。学生计算得出苯的分子式:C6H6。从碳、氢原子比值看,苯是一种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烃。通过前面烯烃、炔烃两类不饱和烃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并相互进行讨论,写出苯的可能的结构简式。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二、引导设计与实验研究学生由于受到前面所学知识的影响,写出的可能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假如苯分子中含有这样的官能团,那么苯应该具有与乙烯、乙炔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苯的结构特征:通过讨论,知道乙烯、乙炔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学生设计出这样一个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各加入1mL苯,振荡。学生分组进行以上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三、启发引导与分析归纳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苯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此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推测的可能结构是错误的,苯的分子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教师讲解:在19世纪苯的结构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是由于揭开了这个谜而名垂青史的。引起学生探究苯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的兴趣。接下来,通过展示苯分子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或通过多媒体演示,请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归纳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平面正六边形,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碳碳之间的键是介于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之间独特的键。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除了苯不能使溴水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试管中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的现象,并相互讨论得出两个结论:苯不溶于水和苯的密度比水小;观察加溴水溶液的试管上层为橙红色,下层接近于无色,得出结论:溴易溶于有机溶剂,苯能从溴水中萃取溴。四、课堂小结通过计算、讨论与实验,学生自己得出苯的分子结构。

问题:

更多"背景材料: 以下是某教师在“苯”(第1课时"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

“比”“从”“北”“化”四个汉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高度概括出古人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与人“比”肩前行,择其善而“从”之,去其恶而“北”(同“背”)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我们从中感悟到了“方块字”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①汉字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汉字蕴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汉字的演变推动中华文明进步
④汉字的演变记载人类文化历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中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硫的转化”一节位于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第三节,以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线索,探索硫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硫在实验室中的转化,以及硫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
材料三对于“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内容.教学中应突出“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这种以元素为核心的教学观点,从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大视野出发,介绍硫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从认识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到在实验室里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再到硫的转化在工业生产中和环境保护中的运用,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介绍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

问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硫的转化”这一教学内容的有关任务: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说明本节课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4)请给出对本课内容进行“硫的转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单项选择]

今年发生的“金华皮革奶”、“双汇瘦肉精”、“上海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提高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必须()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基本道德规范
②强化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强制力量
③加强道德舆论建设,唤醒公民的良心发现
④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单项选择]

近期发生的“金华皮革奶”、“双汇瘦肉精”、“上海染色馒头”、“地沟油”、“火锅老油”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提高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必须()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基本道德规范
②既尊重差异,又包容多样
③加强道德舆论建设,唤醒公民道德良知
④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规定了“三互法”:“婚姻之家的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于第三州有亲属关系亦不能交互为官。”即在选任官吏时,凡婚姻之家和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把其作为澄清吏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行。唐宋时期,回避制度既继承汉代的做法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求地方官避本籍;中央高官避亲属;中央要官子弟不得任监、谏官职;亲戚避同属联事,即有亲戚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个部门任职。到了宋代,回避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定:执政大臣子弟亲属回避要职;也不得担任谏、监察官。明清时,对本籍和邻籍的回避更为具体严格,回避制趋于完善。——《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与现代民主政治》
材料二:
美国每四年政府换届时,都有3000~5000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易职,这些一般是随政务官进出的官员。易职的方式如1970年的《政府间人员法》所规定的,主要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人员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为期一年或一年以上。在1976年,约有1500名联邦官员被派到全国各地,担任州及地方政府的职务。州和地方政府也派同等数量的人员到联邦政府工作。——《民主政治与回避制度并不矛盾》
材料三:
英国1918年《国民参政法》要求拥有被选举权的条件是“6个月以上”的居住期限,到1928年降低到3个月。美国也要求参议员、众议员及州长等官员必须在选举时是其选出州的居民。这就不仅要求全力的合法性缘自本土,更要求地方首脑出自本土,因此,西方现代民主政治在地方治理中摒弃了政务官的地区任职回避。为何“土官任职”在西方社会地方治理中被推崇?有哪些社会条件使“土官任职”发挥其功效而不违背民主政治的精神?——《政治科学》(2009年第7期)

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官员轮换回避制度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做法有何重要影响?
[简答题]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针对“蜗居”、“房奴”问题,20l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结合材料,谈谈政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单项选择]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单项选择]

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根据经济社会情况的发展,确立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这一历程告诉我们()。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预测未来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③要重视量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飞跃
④人们认识水平总是与事物的发展过程相一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单项选择]

“屌丝”是相对于“高富帅、白富美”而言的。“屌丝”式的自嘲,源于财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以及流行的择偶审美标准。“屌丝”经过网络的不断复制与再造,现已成为青年群体中的流行语和文化现象。“屌丝文化”的流行()
①从一个角度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表明网络逐渐取代其他文化传播方式
③启示我们应正视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④反映了大众文化功利性的特征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此人是谁,老师?”我这样说道,“烧在他身上的火焰也更红。”他回答我说:“你若是愿意我领你沿着横亘在更低处的那道堤岸走下去,你就可以听到他亲口说明他本人和他的罪孽。”-----我开始说道:“啊!可悲的灵魂!难道你这么早就厌腻了已得的财富?而你过去为了发财,曾不怕把那佳人骗娶到手,随后却又把她变卖玷污!你像根木桩,上下颠倒,插在地里,不管你是谁,你若能说话,就请开尊口。”那鬼魂(指教皇尼可洛三世)把双脚一齐扭动了一下;随后又叹了一口气,用哭泣的声音对我说:“---你该知道,我生前曾身着尊贵的法衣。我确实是母熊的儿子,我是如此贪婪成性,想让小熊们也能青云直上,在人世我把钱财放进口袋,在这里则是把我自己打入恶囊。在我的脚下,还有其他人(指教士、主教)被拖进,他们被一个压一个地平放在岩石的夹缝,因为他们在我之前犯有买卖圣职的恶行。”
——《神曲-地狱篇》
材料二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十日谈》
材料三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纵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更难以解答。例如:既然教皇为了募捐修筑教堂这样一件极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无数的灵魂,那么他何以不为神圣的慈悲以及解救灵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将一切灵魂都解脱,使炼狱中不留一人呢?
——《九十五条论纲》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l》的目录(略)。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1:创设情景,利用铁及其化合物的图片引入,阅读教科书“资料在线”栏目。
教学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铁元素有3种价态。
教学活动3:阅读“方法导引”栏目内容.引导学生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有哪些。
教学活动4:学生阅读“工具栏”内容,思考如何鉴别二价铁与三价铁,教师演示氯化亚铁、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思考。
教学活动5:教师引导学生设计Fe→Fe2+、Fe2+→Fe、Fe3+→Fe、Fe→Fe3+、Fe2+→Fe3+、Fe3+→Fe2+转化的实验方案。
教学活动6:学生分成3个大组(2人为1小组),分别完成Fe→Fe2+、Fe2+→Fe、Fe3+→Fe、Fe→Fe3+、Fe2+→Fe3+、Fe3+→Fe2+的实验。
教学活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