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类考试 > 中学历史(统考)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0-07 01:40:41

[单项选择]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转化反映了()
A. 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C. 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D. 政府的赋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更多"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
A. 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C. 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
D. 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单项选择]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A. 产权保护法治化
B. 产权保护市场化
C. 产权保护社会化
D. 产权保护标准化
[单项选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拉斯(L.Raths)教授等人提出了培养儿童道德认识的策略()
A. 价值澄清
B. 小组道德讨论
C. 群体规定
D. 协调分歧
[判断题]“专业能力”维度,从“教学设计”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二十五项有关中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涵盖了中学教师应有的四方面基本能力。
[判断题]元朝和明前期是唐宋变革和晚明到清的中国仅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两段之间的过渡。
[填空题]1900年,德国数学家()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个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在整个二十世纪,这些问题一直激发着数学家们浓厚的研究兴趣。
[单项选择]制图综合过程中,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分解模式,包括:三操作数模型;四操作数模式;七操作数模式和二十操作数模式。和四操组数模式相比,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三操作数模式()
A. 选取
B. 概括
C. 合并
D. 移位
[单项选择]下列文学主张中,与晚明公安派思想相近的是()
A. 性灵说
B. 神韵说
C. 格调说
D. 肌理说
[单项选择]国庆期间,象征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团结柱”为天安门广场上新添了一道壮美的风景,柱子正面是代表民族的青年男女图像,背面是代表该民族特色的图腾及民族名称。下列关于民族团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B. 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保证
C. 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D. 民族团结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单项选择]中国早期人文主义的形成,多数学者认为在晚明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A. 对传统专制主义的批判
B. 传统自然科技发展到顶峰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简答题]

材料一: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单项选择]

史学家万明指出“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这说明这一时期()
①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入
②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③“海禁政策”被废止
④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密切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单项选择]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晚明时期,即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中国贸易顺差。对这一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欧洲不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地区
B. 贸易结果是贸易各方生产水平、经济实力的体现
C. 刺激了中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太湖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
D. 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简答题]

材料一: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根据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分析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单项选择]卡弗斯提出了()
A. 政府利益说
B. 最密切联系说
C. 国际礼让说
D. 结果选择说
[单项选择]刘石吉在《近代城镇手艺工人抗议形态的演变》一文中指出:晚明农民运动掀起的前夕,大规模的城市民变已在全国各处展开。这些民变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手工业最发达地区的苏州、松江、杭州、江宁、常熟、景德镇,也见之于武汉、临清、福州、广州各地。……这些民变的矛头,主要是对着当时朝廷所派至各地横征暴敛的矿监税使。材料可用来研究()。
A. 晚明农民运动
B. 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C. 晚明经济结构的变动
D. 晚明商业市镇的崛起
[单项选择]埃尔德提出了()
A. 生命周期理论
B. 生命过程理论
C. 人类生态理论
D. 社会交换理论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