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历类考试 > 高中历史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1-26 05:14:28

[单项选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我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李贽
D. 王守仁

更多"“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是()
A. 程朱理学
B. 阳明心学
C. 经世致用思想
D. 知识即美德
[单项选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应出自()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
[单项选择]王阳明曾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总结了自己的终生学问。对这四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A. 格物致知是心学的认识论
B. 良知就是人性
C. 心学注重对内心的阐发
D. 区分善恶是心学的根本标准
[单项选择]中国哲学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列思想家中最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 墨子
B. 孟子
C. 朱熹
D. 王守仁
[单项选择]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B. 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
C. 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 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
[单项选择]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是()
A. 程朱理学
B. 阳明心学
C. 李贽“异端”
D. 经世致用思想
[单项选择]对朱熹“格物致知”与王阳明“致良知在格物”两种思想主张解读合理的是()
A. 二者思想没有区别
B. “知”的本质是儒家伦理
C. 二者思想完全对立
D. 格物是致知的根本途径
[单项选择]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把自己的学说主旨归纳为四句箴言,被后世学者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位思想家是()
A. 程顾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名词解释]格物致知
[单项选择]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A. 净化个人心灵
B. 树立独立人格
C. 解决百姓生计
D. 解释世界本源
[判断题]自然属性是无善无恶的,本能无善恶。
[名词解释]格物穷现
[名词解释]行政良知
[名词解释]致良知
[简答题]南昌大学校训是“格物致新,厚德泽人”请问“格物”一词出自哪部著作?
[填空题]“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中的“性理”指();“格物”谓()。
[单项选择]“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应出自()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