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1-21 20:19:46

[简答题]

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点有何局限性?

更多"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

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简答题]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材料一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简答题]

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贝克莱说:“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朱熹认为:“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运用所学的《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分析上述三人的观点。
[单项选择]英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的回答是典型的()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单项选择]孔子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这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A. 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
B. 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 前者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D. 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
[单项选择]贝克莱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A. 物质
B. 观念
C. 心灵
D. 上帝
[单项选择]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
A. 否认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 肯定了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C. 否认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D. 否认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单项选择]我国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点()。
A. 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B. 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 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D. 都是客观唯心主义
[单项选择]

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观点中与贝克莱的观点同属一个哲学派别的有()
①心外无物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③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简答题]

材料一近一段时期,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中国“过分自信”、“咄咄逼人”、“日趋强硬”,有的甚至质疑中国是否会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中国原本的正当立场和表态均被刻意解读成“强硬”。
材料二2011年4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将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繁荣。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驳斥国际上质疑中国是否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论调。


[单项选择]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观点中与贝克莱的观点相一致的有()
A.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B. 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C.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D.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简答题]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材料二: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三:2008年9月26日,中国航天员顺利实现太空行走。此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材料一中甲、乙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哪两种哲学阵营?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单项选择]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对________的回答。()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