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历类考试 > 高中历史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1-10 07:39:02

[单项选择]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符合该观点中的“‘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 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更多"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有学者认为:“与所谓’器物一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一’反西化’一’现代化’”。下列对应该观点所说探索历程“’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 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简答题]

阅读下列几种史学观点。
①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
②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③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
④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⑤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案例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的影响。请运用全球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单项选择]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近代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 地动仪
B. 造纸术
C. 雕版印刷术
D. 罗盘针
[简答题]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辛亥革命在中国实行政治近代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请分析其主要功绩并说明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单项选择]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②洋务派③维新派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②
[单项选择]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A. 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
B.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
C. 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
D.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单项选择]学者刘大年认为,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件事,不能互相代替,民族独立不能代替近代化,近代化也不能代替民族独立。据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
B. 没有近代化,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C. 可以同时并举实现两个任务,毕其功于一役
D. 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单项选择]有学者认为:1917年革命的深远历史根源在于俄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以及由这种特殊性所造成的矛盾。这种矛盾最主要是指()
A.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资本主义工业化与落后的制度之间的矛盾
C. 一战后战胜国与战败同之间的矛盾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矛盾
[单项选择]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 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 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 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单项选择]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
B. 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C. 毛泽东模式——具有全面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性
D. 邓小平模式——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和制度创新的能力
[单项选择]学者认为,我国在历史上曾经三次错失经济现代化的重大机遇,其中第一次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错失英国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当时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和闭关政策
B. 列强侵略利比族危机
C. 军阀混战和社会分裂
D. 阶级对立和革命战争
[简答题]

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竟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材料二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序》(1921年)
材料三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
[单项选择]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而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使因信称义的主张被广泛接受
B. 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舆沦准备
D. 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