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2-13 02:57:36

[单选题]
突触传递中,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
A.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
B.末梢膜电位的水平
C.末梢内线粒体的数量
D.末梢内囊泡的数量
E.进入末梢内的Ca2+量

更多"[单选题]突触传递中,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的相关试题:

[单选题][单选题]突触传递中,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
A.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
B.末梢膜电位的水平
C.末梢内线粒体的数量
D.末梢内囊泡的数量
E.进入末梢内的Ca2+量
[多选题][多选题]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非定向突触传递的特点是
A.无突触前膜和后膜的特化结构
B.作用部位较分散,非一一对应
C.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且远近不等
D.传递所需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
E.释放递质后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有无受体
[单选题]䎉.电刺激突触后神经元,在突触前神经元轴突上不能引导出动作电位,是由于突触传递具有以下哪个特征决定的
A.A.单向传递
B.B.突触延搁
C.C.总和现象
D.D.易疲劳
E.E.突触后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单选题]
突触传递相对容易发生疲劳的原因是
A.神经递质的耗竭
B.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C.神经递质释放受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影响
D.兴奋不能总和
E.由于兴奋节律的改变
[单选题]关于突触传递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双向性传导
B.兴奋节律不变
C.相对不疲劳性
D.突触延搁
E.不易受内环境影响
[单选题]
关于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过神经递质传递
B.不需Ca2+参与
C.兴奋呈单向传递
D.有时间延搁
E.易受药物和其它因素的影响
[多选题][多选题]经典突触传递的特点有
A.单向传播
B.突触延搁
C.总和现象
D.相对不疲劳
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单选题]䂕.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非定向突触传递多见于
A.A.胆碱能纤维末梢
B.B.单胺类纤维末梢
C.C.肽能纤维末梢
D.D.嘌呤类纤维末梢
E.E.氨基酸类纤维末梢
[单选题]䔧.下列关于人体内电突触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A.A.结构基础是离子通道
B.B.传递速度慢,潜伏期长
C.C.允许大分子带电物质通过
D.D.一般为单向传递
E.E.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
[单选题]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1.72分)
A.兴奋在通过突触传递时只能单向进行
B.兴奋通过突触的速度较通过同样距离的神经纤维慢得多
C.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需要有多个EPSP加以总和
D.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放电频率相同
E.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变化影响和易疲劳
[单选题]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1.72分)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B.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C.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突触后膜对Na+、K+、Ca2+,特别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E.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值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单选题]化学突触传递冲动时,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3.33分)
A.突触小泡依附在突触后膜上
B.突触小泡进入突触间隙
C.突触前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开放
D.细胞外Ca2+进入突触前膜成分
E.突触后膜电位门控通道开放
[判断题]( )由于的神经元的可塑性,突触的传递作用可以增强或者减弱,而机器学习的过程,也是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变化过程。
A.正确
B.错误
[单选题]兴奋在经典突触处的传递一般是通过( )(1.72分)
A.化学递质传递
B.局部电流传递
C.轴浆的传递
D.跳跃式传递
E.电信息传递
[单选题]电极实际压放量与理论压放量一致,无少压放或多压放现象,实际压放量单次在()mm之间
A.A15-20
B.B10-15
C.C25-30
[单选题]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产生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极化
E.复极化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