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2-28 23:09:06

[简答题]释词翻译题:阅读古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并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题1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更多"释词翻译题:阅读古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并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释词翻译题:阅读古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并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题12分)   庆历中,有布衣毕,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版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简答题]

释词翻译题:阅读古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并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题12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南平教谕。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盛装,必非胡公子。”橐金数千,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解释文中斜体的词。
[简答题]

释词翻译题:阅读古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并将末句译成现代汉语。(本题12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解释问中斜体的词。
(2)将末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译成现代汉语。


[简答题]

释词翻译题:阅读古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并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将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简答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译文:______________
[简答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译文:______________
[简答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 译文:______________
[简答题]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文中斜体的词。(本题15分)  古弼为人,忠慎质直。尝以上谷①苑囿太广,乞减太半以赐平民,入见魏主②,欲奏其事。帝方与给事中刘树围棋,志不在弼。弼侍坐良久,不获陈闻。忽起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之罪!”帝失容,舍棋曰:“不听奏事,朕之过也,树何罪!之!”弼具以状闻,帝皆其奏。弼日:“为人臣无礼至此,其罪大矣。”出公车③,免冠徒请罪。  [注]  ①上谷: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北部。  ②魏主: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  ③公车:官署名。
[单项选择]
A. “义理”“辞章”“考据”“经济”
B. 拙于说理
C. 要纯不要杂,即所谓的“雅洁”
D. 宁可“失真”,也要“保洁”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 支付完成
  • 取消支付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桐城古文曾经“辉煌”过,尤其是曾国藩与弟子重振桐城古文和湘乡派兴起之后,桐城义法在“义理”“辞章”“考据”之外,又溶进了“经济”(经世致用)一义,文章大有长进,变得清淡通顺得多了。可是,桐城古文生来就有一个致命弱点:拙于说理。它规矩多,戒律严,格局一定,篇幅长短一定,用字范围一定,句法排列一定。它要纯不要杂,即所谓的“雅洁”。吴汝纶说过“与其伤洁,毋宁失真”。就是说遇到“真”“洁”两者不可调和之时,宁可“失真”,也要“保洁”,干一种“削足适履”的勾当。在此等“义法”之下,理怎么说,论怎么述其实,曾国藩也看到这个弱点,承人“古文无施而木宜,惟不宜说理也。”曾派弟子薛福成、郭嵩焘由于出使欧洲,接受过西文的影响,行文兼采西译词语,文章辨析精微,以说理透彻见胜。但他们这一支,只算是桐城古文的“异教”,并不为谨守“家法”的大师们所容忍。如此一个拙于说理的文派,恰巧遇上了需要政论文的时代,怎么不大难临头呢
当年的精英人物最初没有不追随桐城文派的,后来在时代大趋势的促动下,乃纷纷另觅新途。虽说新途,但人们的思维定势往往习惯于熟门熟路,所以最初都是向后看的,试图从古代文体的武库中选择相宜的文体来应付时变,于是乎一时之间“长于言理”的魏晋文章就成了共同的选择。在追踪魏晋文风以求革新的一途中,以章太炎及其门生影响为最大。
魏晋文章固多精审,能与桐城古文抗衡一时,但此种文体毕竟是历史的陈迹,文章自然演化的必由之路还应着眼未来。当此之时,以梁启超为杰出代表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此种文体桐城派所禁约的佛书名词、诗词的典故、日本的新名词皆所不避,信笔写来,舒徐自如,谈政议政,雄辩惊人,以“常带感情”之笔锋,述写“非常异义可怪之论”一纸风行,海内耸动,天下文风从此一变,桐城家除了叹息之外,无所措其手足了。
新文学史家把桐城文派被驱逐出文坛之事全部归功于新文学家,这未免有欠公正。其实在新文学家们起来推倒“桐城谬种”之前,清末民初的政论家(章太炎、梁启超等人)早就给桐城文派以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