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4-01-11 01:39:48

[简答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铃声响了,教师走向钢琴,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激起学习兴趣),用上你们的耳朵和眼睛(提出活动要求),把你们的观察告诉我(学生更加精神集中,猜测即将发生的事情)。"琴声响了,数名听课教师搬着椅子,随着音乐的速度与节奏,出其不意、精神抖擞、步伐整齐、动作划一地走入教室。学生被震撼了、惊呆了,数秒钟之后,掌声雷动,跺脚声咚咚,仿佛整个教室都处于行进中。教师只问了几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每个问题背后再多问一个为什么。"教室内顿时气氛热烈:按捺不住地举手发言、前后左右地交换意见、会心满意地相互微笑、积极主动地思考发现。热烈讨论之后,教师归拢大家的意见,板书"行进中的歌"。
请对这位老师的这一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更多"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铃声响了,教师走向钢琴,说:"今天我给"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高中音乐鉴赏课《情感之声》(课时45分钟)
一、导入: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3分钟)
二、教学步骤:
1.欣赏歌曲《母亲教我的事》。(4分钟)
2.介绍曲作者、创作背景、讲述音乐中的故事。(6分钟)
3.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各部分主题。(10分钟)
4.介绍西洋乐器种类并听辨其音。(10分钟)
5.让学生讲故事。(9分钟)
6.课堂小结。(3分钟)
问题: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上面教学案例,描述自己的观点。


[简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李老师为《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单元中"信息资源的收集"一节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道信息有多种来源,包括互联网、CD-ROM、报刊杂志等;使用快捷键,"目标另存为……"和专用下载工具收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关注信息来源的合法性和版权问题。课上李老师首先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电子杂志片段,这是李老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里面包含了李老师从网络上下载的文字、图片、音频和从王老师处拷贝的视频。同学们看到其中一段视频时,大家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电影公映了吗?没听说啊!网上好像只有预告片,但不是这段的内容啊。""盗版的吧?你看那镜头晃来晃去的,肯定是盗版的。李老师听到同学们的小声议论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但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她继续讲解信息的来源和信息收集的各种方法。之后她为同学们布置了课堂练习任务:使用"迅雷"工具从网络收集有关"雷锋"的图片信息。问题:
(1)你认为李老师为同学们播放的那段电子杂志,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
(2)如果你是李老师,在听到同学们的议论并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后,你会如何恰当处理?
(3)对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如何改进李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任务?


[简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上课前,陈老师对所在的初一(1)班全体学生进行课前调查。调查一下学生对于即将要学习的"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了解程度,结果发现有12%的学生从没听说过该知识;27%的学生虽然有听说过,但并不会动手操作。同时,还有10%的学生由于小学有过基础,因此对"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非常了解。问题:
(1)这一调查结果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什么性质?
(2)如果你是该老师,你将采用什么教学策略?


[简答题]
根据下题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简答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教师在上音乐课《长江之歌》过程中,不仅拿出地图与学生仔细分析、讨论长江的源头在什么地方,流经多少个省市,全长多少千米,出口在什么地方,与世界著名的尼罗河、亚马逊河的长度相比排名第几等等;而且又讲了历史上关于长江的荣辱兴衰,诗人杜甫、李白等写了哪些咏长江的诗句,1998年的长江抗洪大战,三峡大坝工程,共移民了多少人等;继而让学生观看了电视片《话说长江》片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接着介绍了《长江之歌》的词、曲作者,进而分析歌曲主题思想和曲式结构……
然而,在45分钟时间里学生只听了一遍歌,唱了一遍曲,下课铃就响了。课后,一位学生走过来对音乐教师说:"老师,你讲的课比我们地理老师讲得还要好。"
分析课例,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简答题]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唱歌课《同一首歌》。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采用独唱、对唱、小组唱、全体齐唱等多种形式唱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歌唱情感和歌唱技能上的任何提示和要求(如情绪、表情、速度、力度、音色、节奏等)。结果重复演唱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的歌声不见起色,而且大家均流露出厌倦之感。 请思考,歌声为什么会一遍比一遍乏味?
[简答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一次,我安排了为乐曲起名字的活动。我播放了《大海》和《空山鸟语》两段音乐给大家听,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它们取名字。于是,"流水欢歌""清泉""清澈的溪水""雨中的邂逅""舞""争执""百鸟争鸣"等名字诞生了。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有一位农村转学来的学生为《空山鸟语》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并写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她急着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笤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捉到。"
面对这一情况你将如何引导?


[简答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在学习《思念》这首歌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们唱的更有感情,就问学生们现在最思念的人是谁,并且说说理由,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发言。这时老师发现一位女生趴在桌子上抹眼泪,老师问她怎么了,她哭着说:"我想我的爸爸,我爸爸对我特别好,我想跟我爸爸一起出去玩,可是我爸爸出车祸去世了。"女孩哭得越来越厉害,班里好多同学也被感染了,不由得哭了起来。
面对失控的场面,教师该如何处理?


[简答题]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最近几天,任课老师们总是向我这个班主任反映王晓晓的问题:上课不守纪律。总是打扰别人,对老师的批评不以为然,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较差。 如何引导规劝他呢我发现,他玩“悠悠球”很有两下子,技术不错,玩时非常专注投入,样子可爱极了。思忖良久,我有了主意:请他当老师们的教练!并安排周二和周四的课外活动上课,每次15分钟。 刚开始,面对自己的老师,他很不习惯,也放不开。渐渐地随着大家“教练、教练”的叫着,他开始有点自信了,像模像样地教起来……我们则尽量减少教师的角色身份,像学生一样有模有样地学。每当他做演示或是讲解的时候,我们谁也不说话,安静、认真地听着;当我们有问题的时候,总是先举手示意,然后称呼“教练”,再说出不明白的地方;中途某老师有事,总是礼貌地向这位“教练”请假……那么,这时候的他呢总是很有礼貌地回答说:“好,没关系,老师您去吧!” 实事求是地讲,每次我都很感动,感动于王晓晓在这种变相的激励和重重熏染中取得的进步,更感动于我的同事对教育的理解和付出。 自从这个计划实施以后,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不守纪律,总打扰别人的王晓晓了。在课堂上,他表现得很认真很有礼貌,学习积极主动,各科老师普遍反映王晓晓变了…… [问题]案例中的班主任主要贯彻了什么德育原则采用了什么德育方法请加以具体分析。

[简答题]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马老师在“燃烧与灭火”一课的备课中,反思以往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存在的问题,深深认识到“燃烧与灭火”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仅仅通过课本和几个实验,不利于学生获得丰富完整的体验和认识,难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于是,马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除讲解相关的知识外,还通过网络图片、动画、视频材料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燃烧的利与弊”“火灾预防和安全救护”“消防安全标志”“灭火器”“火场逃生”等知识有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最后,组织学生对本课主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既掌握了完全的知识和理论,又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安全意识,发展了科学素养。 [问题]请依据教学过程的某些规律或教学原则,对马老师的教学进行评析。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