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4-01-11 05:58:19

[简答题]

材料: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问题: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更多"材料: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到东方航行的航海家是( )。
A. 达·伽马
B. 迪亚士
C. 麦哲伦
D. 哥伦布
[单项选择]发现好望角的航海家是( )。
A. 达·伽马
B. 迪亚士
C. 麦哲伦
D. 哥伦布
[判断题] “navigation”的中文意思是“航海家” ( )
A.正确
B.错误
[单选题] 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 )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A.八次
B.九次
C.七次
D.六次
[单项选择]1992年,一支船队为纪念某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五百周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西印度群岛。这条航线当年是由哪一位航海家开辟的()。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单项选择]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A.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森林大火
B.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洪涝灾害
C.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工具
D.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地震
E.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火山爆发
[单项选择]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由于阅读的能力和阅读的材料都只为极少数人掌握,阅读和权力呈现出一种相互纠结的关系。后来,随着印刷术的发明,阅读得到缓慢的普及,逐渐与权力分道扬镳,而且越来越成为权力的反面——个人权利的护心甲。它变成了个人对抗权力的一种无声而有效的方式。在它的庇护下,人类的自我逐渐挣脱了中世纪的黑暗,终于在新的人文精神的曙光中现身。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阅读更是一种普遍的先于实际生活的经验:我们首先从书本上获得人生的经验,然后才在实际生活中经历它们。阅读不仅帮助我们认识自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直接造就了我们自我——“我们即是我们所阅读的东西”。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 )。
A. 阅读在不断发展中得到了缓慢的普及与提高
B. 人类在阅读中挣脱了黑暗,现身于曙光之中
C. 阅读成为人类维护、认识、造就自我的工具
D. 人类在阅读中获得人生的经验
[简答题]下列是一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材料: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将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对于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材料2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21亿人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水资源的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材料3 我们要清醒的看到我国足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人口资源环境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严峻挑战。对此,全党同志务必高度重视,坚决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和消极畏难的情绪,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增强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继续坚持不懈地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抓紧抓好。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回答我们如何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2)根据材料2,简述世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3,简述中国政府为解决人口和资源矛盾的思路。 选做题Ⅱ: 下面是一组关于国家政权理论的材料 材料1 前代英、法、德、美、日本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乃资产阶级一阶级的革命。……其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即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 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乃小资产阶级、半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革命,欠资产阶级是附属于帝国主义成了反革命势力,中产阶级是介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动摇不定,实际革命的乃小资产、半无产、无产这三个阶级成立的一个革命的联合。其对象是国际帝国主义;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其结果是要达到建设各革命民众统治的国家。 摘自1925年冬毛泽东:《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 材料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根本法(宪法)的任务,在于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达到它在全中国的胜利,这个专政的目的,是在消灭一切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材料2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的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它的对手的关系,对手就是那只老虎,那只老虎叫“饥渴”,最后那个少年逐渐意识到,老虎不是用来消灭的,而是用来相处的。在茫茫大海孤舟上,他必须和这只虎共存,而不是消灭这只虎,这样才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个人在海上漂流时很容易精神恍惚,即使是有水有食物,也会因精神崩溃而死。老虎是他的挑战,他与对手逐渐形成博弈相处,形成相对和谐相处的关系。
材料3
兔子的“生态学”。我们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并不是因为兔子很爱窝边草,也不是因兔子有环保意识,它要保持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而是因为,如果兔予吃了窝边草,就会暴露它的家园,它的生存基地。工业社会以来,我们人类的行为有时候连兔子都不如,总是在以利益最大化的思维,以最快的、最浅近的、最急迫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获取我们的所得。所以我们真的要学一学兔子。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为什么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如何解决“全球问题”?
[简答题]下面是一组讨论人类历史如何创立的材料:
材料1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生产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97页
材料2
“从世界史的观察,我们知道世界历史的进展是一种合理的过程;知道这一历史已经形成了‘世界精神’的合理的必然的路线——这个‘世界精神’的本性永远是同一的,而它在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中,显示了它这种单一和同一的本性。……这种本性必然表现它自己为历史的最终结果。”
——摘自《西方哲学著作选读》第447—448页
材料3
“以拿破仑为例。革命时期的法国,以及革命前的法国,原可以产生与拿破仑相反的典型,但也产生了拿破仑。……在法国只有他是主人。伟大是必然的,而他们出现于其中的时代是偶然的;他们之所以几乎总是成为时代的主人,只是因为他们更强大、更古老、他们身上的积聚过程更悠久。”
——摘自尼采《偶像的黄昏》
请回答:
(1)材料1所讲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其中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1同材料2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何区别。
(3)材料1同材料3表述的中心思想有何区别。
[单项选择]有报道称,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过去150多年中全球气温一直在持续上升。但与1970至1998年相比,1999年至今全球表面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放缓,近15年来该平均气温的上升幅度不明显,因此全球变暖并不是那么严重。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是?()
A. 海洋和气候系统的调整过程使得海洋表层热量向深海输送
B. 此现象在上世纪50~70年代曾出现过,随后又开始加速变暖
C. 联合国气候专家指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80万年来的最高点
D. 近几年发生多起因气候变暖而产生的自然灾害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革命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页。

回答问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