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2-25 20:34:33

[简答题]材料: 下面是吴老师在初中“西北地区”一课中的教学片断: 师:西北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当地人们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农业生产,许多农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你们知道西北地区的农产品有哪些 生:哈密瓜、葡萄……(学生齐声回答) 生:鄂尔多斯羊绒,温暖全世界。(一个调皮的插话,把其他学生都逗乐了) 师:(微笑)鄂尔多斯羊绒衫属于农产品吗 生:属于工业产品。 师:对呀.所以,鄂尔多斯羊绒衫和当地农业生产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对吗 生:不对.鄂尔多斯羊绒衫的原料来源于畜牧业。 师:(微笑)这位同学的思路很清晰,鄂尔多斯羊绒衫和当地农业生产之间有关系。西北地区的内蒙古高原、天山等地,草场广阔,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畜牧业又带动了当地相关部门发展,大家能否知道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和畜种有哪些呢 除了畜产品,西北地区的瓜果也比我们这里东部沿海地区的香甜,同学们熟知的有哈密瓜、葡萄、石榴、香梨等,另外还有小麦、棉花甜菜等,产量高、质量好。(展示哈密瓜、葡萄、长绒棉丰收的图片)大家又能否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安静无语) 师:接下来,先请大家各自阅读教材和地图,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和畜种有哪些。然后,前后排四人一组讨论“西北地区的瓜果为什么产量高、质量好”。 问题: (1)上述教学片段中,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6分) (2)上述教学片断中,哪些行为体现了因材施教 (6分) (3)在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西北地区的瓜果为什么产量高、质量好,教师应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8分)

更多"[简答题]材料: 下面是吴老师在初中“西北地区”一课中的教学片断:"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材料: 下面是吴老师在初中“西北地区”一课中的教学片断: …… 师:西北地区虽然气候干旱,但当地人们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农业生产,许多农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你们知道西北地区的农产品有哪些? 生:哈密瓜、葡萄……(学生齐声回答) 生:鄂尔多斯羊绒,温暖全世界。(一个调皮的插话,把其他学生都逗乐了) 师:(微笑)鄂尔多斯羊绒衫属于农产品吗? 生:属于工业产品。 师:对呀,所以,鄂尔多斯羊绒衫和当地农业生产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对吗? 生:不对,鄂尔多斯羊绒衫的原料来源于畜牧业。 师:(微笑)这位同学的思路很清晰,鄂尔多斯羊绒衫和当地农业生产之间有关系。西北地区的内蒙古高原、天山等地,草场广阔,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畜牧业又带动了当地相关部门发展,大家能否知道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和畜种有哪些呢?除了畜产品,西北地区的瓜果也比我们这里东部沿海地区的香甜,同学们熟知的有哈密瓜、葡萄、石榴、香梨等,另外还有小麦、棉花甜菜等,产量高、质量好。(展示哈密瓜、葡萄、长绒棉丰收的图片)大家又能否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安静无语) 师:接下来,先请大家各自阅读教材和地图,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和畜种有哪些。然后,前后排四人一组讨论“西北地区的瓜果为什么产量高、质量好”。 …… (1)上述教学片段中,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6 分) (2)上述教学片断中,哪些行为体现了因材施教?(6分) (3)在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西北地区的瓜果为什么产量高、质量好”时,教师应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8 分)
[简答题]材斜: 下面是“中国的民族”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片断: 【课前安排】 1.收集并观察1980年版人民币上的人物分属于哪个民族。 2.收集反映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图文音像资料。 3.调查我国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图文音像资料。 (导人新课,播放歌曲《56个民族56朵花》) 教师:同学们,歌曲中唱到的56朵花,就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构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课前我给同学们留了调查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调查的结果。(教师出示1980年版1角、2元、5元、10元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图片) 学生:我经过查找资料,了解到10元左侧是蒙古族,右侧是汉族。 学生:5角左侧是苗族,右侧是汉族。 学生:1角左侧是高山族,右侧是满族。 …… 教师:好,刚才大家回答的非常好,可见大家课前的调查是非常认真的。下面,假如你是你所熟悉的那个少数民族,你来给我的讲一下你们民族的情况。 学生: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藏族,根据我的调查,藏族人口459万,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拦,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联姻,从此藏族地区与中央政府往来密切。 学生: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豪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学生:我为大家介绍苗族的服饰?…… 教师:大家了解的真多,有很多知识是老师都不知道的,希望大家能把这种探索的精神和习惯保持下去。下面我们播放一组歌曲,看谁能最先说出它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教曲。(播放事先串接在一起的歌曲:《草原牧歌》《乌苏里船歌》《珠穆朗玛》《大阪城的姑娘》《刘三姐》《五朵金花》等)。 (1)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说明该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特点。(9分) (2)举例说明该教师利用这些资源的形式及其所起的作用。(7分) (3)评述课前布置的第三个活动要求及其课堂实施情况。(4分)
[简答题]下面是某思想品德教师在“珍爱生命”一课中的教学片断。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不珍爱生命的表现?请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甲:(小组一代表):一些学生不吃早饭,一些学生课间在教师哄闹…… 教师(评价一):其他小组对他们的回答有什么看法?除了在学校、家庭生活中,还有哪些不珍爱生命的表现? 学生乙(小组二代表):小组一列举了学校、家庭生活中不珍爱生命的表现,问题发现的很准。在社会生活中还有一些学生闯红灯的行为。 教师(评价二):回答的很好,其他小组能不能请一些不常发言的同学再补充几点? 学生丙(小组三代表,一个很少发言的学生):董存瑞炸碉堡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 教师(评价三):(愕然)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一定要认真看书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问题:请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理念与教学评价知识,针对材料中三处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20分)
[简答题]材料: 下面是某中学周老师在初中“地球的自转”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手握地球仪)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浩瀚的海洋、茂密的森林……我们观察、感受、思考着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比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呢? 生:(思考、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一下? 生:(走上讲台,一手拨着地球仪,一手比划着,自言自语)这是太阳,地球自东向西转,这边升起,这边落,这是北、南?不对,老师,我认为是地球自西向东转的结果。 师:这位同学经过一番思考、操作她的观点是否正确呢?你们跟她的想法一致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地球到底怎么转?一会请你们来演示,看谁演示的对! (经过几个学生到台前演示,最终得出结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导致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接着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多媒体课件。屏幕呈现 3 个问题:①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如何?③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如教材、地图册以及大屏幕中的动画,还可以利用地球仪和小手电演示,分小组来探究这些问题,然后请同学到讲台前展示探究的结果。 生:(分组探究,学生展示) 师:现在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每位同学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提问,同时欢迎大家积极思考来帮助解决问题。 (1)周老师请学生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并解答地理问题,这一教学行为有利于达成哪些教学目标? (10 分) (2)在自由提问阶段,你认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会提出哪些问题?试举两例。 (6 分)
[简答题]材料: 下面是某中学周老师在初中“地球的自转”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手握地球仪)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浩瀚的海洋、茂密的森林……我们观察、感受、思考着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比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呢 生:(思考、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一下 生:(走上讲台,一手拨着地球仪,一手比划着,自言自语)这是太阳,地球自东向西转,这边升起,这边落,这是北、南 不对,老师,我认为是地球自西向东转的结果。 师:这位同学经过一番思考、操作。她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你们跟她的想法一致吗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地球到底怎么转 一会请你们来演示,看谁演示的对! (经过几个学生到台前演示.最终得出结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导致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接着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多媒体课件。屏幕呈现3个问题:①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如何 ③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 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如教材、地图册以及大屏幕中的动画,还可以利用地球仪和小手电演示,分小组来探究这些问题,然后请同学到讲台前展示探究的结果。 生:(分组探究,学生展示) 师:现在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每位同学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提问.同时欢迎大家积极思考来帮助解决问题。 问题: (1)周老师请学生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并解答地理问题,这一教学行为有利于达成哪些教学目标 (10分) (2)在自由提问阶段,你认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会提出哪些问题 试举两例。(6分)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下面是“中国的民族”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片段: 【课前安排】 1.收集并观察1980年版人民币上的人物分属于哪个民族。 2.收集反映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图文音像资料。 3.调查我国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图文音像资料。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教师:同学们,歌曲中唱到的五十六朵花,就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构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课前我给同学们留了调查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调查的结果。(教师出示1980年版1角、2元、5元、10元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图片) 学生:我经过查找资料,了解到10元左侧是蒙古族,右侧是汉族。 学生:5角左侧是苗族,右侧是汉族。 学生:1角左侧是高山族,右侧是满族。 教师:好,刚才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可见大家课前的调查是非常认真的。下面,假如你是你所熟悉的那个少数民族的一员。你来给我们讲一下你们民族的情况。 学生: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藏族,根据我的调查,藏族人口459万,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联姻。从此藏族地区与中央政府往来密切。 学生: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学生:我为大家介绍苗族的服饰…… 教师:大家了解的可真多,有很多知识是老师都不知道的,希望大家能把这种探索的精神和习惯保持下去。下面我们播放一组歌曲,看谁能最先说出它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歌曲。(播放事先串接在一起的歌曲:《草原牧歌》《乌苏里船歌》《珠穆朗玛》《达坂城的姑娘》《刘三姐》《五朵金花》等) 问题: (1)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说明该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特点。(9分) (2)举例说明该教师利用这些资源的形式及其所起的作用。(7分) (3)评述课前布置的第三个活动要求及其课堂实施情况。(4分)
[简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趋势? 生: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师: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各国国情不同,要求在经济上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希望以最低成本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希望既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又能够发展经济,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生: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1)请对该教师的教法做出评析。(8分) (2)结合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8分)
[简答题]材料: 下面是某教师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一课设计的教学导入: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何结果怎样 生:它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结果是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战败。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德国、奥匈帝国等成为战败国,英、法两国虽为欧洲**但实力已大不如前,美、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则得到大幅度增长。 师:帝国主义列强“安排”战后世界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生:经过世界大战而变化了的各国实力。 师: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安排”战后世界的 生: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完成了对战后世界的“安排”,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问题: (1)试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做出评论。 (2)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导人的功能
[简答题]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断。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二? 课文摘录: 19世纪中期,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领土扩张,成为一个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美国独立后,南北存在两种经济形式,即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在领土扩张过程中,美国北方工业资本家和南方种植园主都获得很大利益。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北方和南方围绕着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斗争日趋激烈。双方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 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种植园主叫嚣奴隶制是立国基础,南部11州相继脱离联邦政府,并在弗吉尼亚另立政权。1861年4月,叛军炮轰联邦军队驻守的要塞,挑起内战。 内战初期,尽管北方军占有明显优势,却接连失利,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叛军攻破。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林肯政府于1862年签署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废除叛乱诸州的奴隶制,允许黑人,允许黑人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联邦政府的军队。宣言的发表,大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和黑人参加的积极性。 来看政府的措施深得民心,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1863年,南北双方在首都以北的葛底斯堡激战了3昼夜。联邦军重创叛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865年4月,北方军攻占叛军老巢里士满,南方投降。 答题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常见天气系统”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冷锋、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2.了解低气压(气旋)系统、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在它们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培养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探索精神;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 2.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某位老师的教学设计节选 评析这位老师三维目标制定中出现的问题。(16分)
[简答题]材料: 下面是刘老师“南极地区”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多媒体展示教学样图“科学家在南极洲”…… 师:科学家们认为,南极地区…… 众生:经线呈射线,纬线呈圆形,中心点为南极点。 师:这样的地理位置会出现极昼的现象,……那么他的脸分别面向哪个方向? 众生:(讨论,小结)向北。 师: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人们在那儿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来观赏一下南极地区美丽的自然 风光(播放南极风光片) 师:看了风光片,你们感到南极地区气候怎么样。 众生:那里很冷,风很大,有很厚的冰层,气候恶劣…… 师:很好,南极的气候的确很恶劣——酷寒、干旱、烈风。 生甲: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科学家们去南极地区做什么? 生乙:南极地区有很多冰,我们能很好利用吗? 生丙:南极地区有这么多冰,为什么我们还说干旱呢? 师:好极了,你们知道南极地区除了有很多冰,还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吗?加上同学们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共 有四个。为了进一步认识南极洲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下面全班分成四组,各选一个问题,通过网络来搜集资料寻 找答案。然后,我们再来交流,好么? 问题: (1)结合材料,归纳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所体现的地理教学功能。(8 分) (2)认识南极洲的环境及地理特征,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请提出 3 个问题)(6 分) (3)若采用分组讨论教学,教师应注意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6 分)
[简答题]材料: 下面是某教师设计的“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教师回顾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等已学内容,着重从经济、阶级关系等方面介绍 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状况。(5分钟) 第二步:学生列表填出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及影响。(8分钟) 第三步:各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展示所列表格的具体内容。(8分钟) 第四步:师生共同点评小组代表的学习成果。(6分钟) 第五步: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围绕“动脑筋”栏目的话题,分小组探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并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评。(8分钟) 第六步:巩固与小结新课.(5分钟) 问题: (1)你认为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优点 (2)新课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之间的关系
[单选题]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散步》一课的总结环节设计片断(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回归生活: 这篇文章之所以会打动我们,肯定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有关,现在让我们回归生活,回归内心,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被它打动。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被亲情感动过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多吗? 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要珍惜亲情,热爱生命,追求和谐。也学习了自学的方法:首先整体感知,用心朗读,捕捉感受,明确研读的方向,然后抓细节、品味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课文然后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以后大家可以常常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享受阅读的乐趣。 下面有关这则总结,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回归生活环节的设计很有道理,学生阅读表现“亲情”和“生命”意识的文章,定会触动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回归生活”十分必然、自然、天然
B.回归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意义,可把学生的意念和情感提高一步,对于树立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为人道德和责任意识,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C.两个关于“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提问
D.从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作总结,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实际;但由于前面“回归生活”的设计欠缺深度.总结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光彩
[简答题]下面是某中学两位老师关于“天气符号”的教学片断: (1)王老师的教学片段 教师:天气是多变的,所以我们时常需要收看天气颈报。为了方便大家收看天气预报,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天气特征。你们认识这些天气符号吗?先把书翻到第42页,一起来认识天气符号……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请将下列一些天气的符号和所表示天气状况连接起来,看看谁最快,最准确。 学生争着举手完成天气符号连线题。 (2)陶老师的教学片断: 教师:你们看得懂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图吗? 学生:天气预报上的天气符号看不懂。 教师显示“天气符号”投影片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畅所欲言,这些特定的天气符号和特定的天气如何联系? 学生:晴天嘛,太阳光芒四射。 学生:阴天,乌云密布看不见天日。 学生:雪的符号真像雪花。 学生:三角形的东西砸在身上很疼,用来表示“冰雹”很形象。 学生:沙尘暴的“沙”字拼音第一个字母是“S”,而且沙尘暴是随风前进的,所以是“S”上加一个“→”来表示。 …… 教师:同学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来记忆天气符号,说的非常好。下面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风向、风级表示的方法…… (1)初中阶段,为了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记忆,一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概述两位教师对“天气符号”教学方式的不同点。(8分) (2)哪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符合新课程理念?为什么?(8分)
[简答题]材料: 下面是朱老师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中的教学活动记录。 第一环节:PPT 展示并说明本节课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即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二环节:PPT 展示并说明“课堂学习评价细则”。 课堂学习评价细则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就自己的活动参与度、学习目标达成度进行等级评价 小组评价——就小组成员的活动参与程度及效果进行等级评价 教师评价——就每位学生的整体参与度、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进行描述评价和等级评价 评价等级: 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 4 个等级 说明: ①评价结果计入课程学习档案袋,课堂评价总成绩按 30%的权重计入学年总评 ②评价表详见学案,每节课下课前完成 第三环节:进行“水的三态变化”小实验,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指导学生进行新课内容的学习。 第四环节:学生交流表达。 第五环节:依据“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和活动表现,学生在学案上的评价表中做出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问题: (1)分析朱老师在第一环节教学过程中,展示并说明“课标要求”的意义。(8 分) (2)说明“水的三态变化”小实验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作用。(3 分) (3)该教学活动反映了朱老师在评价方式上是怎样落实新课标要求的。(9 分)
[简答题]材料: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香港和澳门回归》一课的教学课程。 教师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醒目地标注香港、澳门的位置,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用多媒体呈现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接着要求学生结合教科书,在“是什么,怎么样”的答问形式上,六人一组,各有分工,你问我答,梳理基本知识。教师在巡回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发出“不错”“很好”“继续问”“你说一说”等话语。十分钟后,若干学生带着本组的答问记录,到讲台前进行展示,教师予以评述。 问题: (1)指出上述材料呈现的主要学习方式,概述这一学习方式应有的特征。 (2)分析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可取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王老师“南极地区”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图片,从图中判断南极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资源 【课件展示一南极地区动物景观图片,其中有一张PPT上“躺在绿地上的海豹”和“站在冰原上的企鹅”】 学生:老师,海豹的图片是动物园里拍的,冰雪覆盖的南极怎么会有绿地呢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是不是老师搞错了呢 有没有同学帮老师解释一下 学生:这张图片应该是在南极大陆外围靠近边缘的地方,有绿色的地衣和苔藓。说明这时是南极地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有露出地表的湿地,说明有些冰雪融化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这是南极洲暖季时拍摄的照片,想一想这时是几月份 学生: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应该是南极地区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左右。 教师:对。当然,南极洲即使在暖季,气温还是很低的,平均气温大多在0℃以下,比我们上海的冬季还要冷。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南极地区还有哪些资源。 【课件展示一矿产资源宝库。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南极地区矿产分布图的图例和矿产分布。 此时,又有学生提出疑问】 学生:南极地区怎么还有这么多的煤 教师:问得好.大家讨论一下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绿色植物,单靠地衣和苔藓是不可能形成煤的。 学生:说明南极大陆过去某个阶段气候还是很温暖和湿润的。能生长高大的树木,形成茂密的森林。 学生:可能南极大陆过去在纬度很低的地方,后来因为大陆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教师:总结(略)。 问题: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8分) (2)举例说明王老师是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的 (12分)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赵老师“寒潮的危害和防御措施”一课的教学片段: 寒潮的危害: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通信和电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寒潮灾害的特征: ①影响范围大:从南到北,常常会影响我国十几个省(区)。 ②常有多种并发灾害。 ③多发生在冬春两季。 [分组讨论]从上边的学习我们知道:寒潮的危害相当大。我们本地区也常受寒潮的影响,同学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请各小组讨论:列举农村地区防御寒潮对农作物影响的措施。 [教师归纳]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问题: (1)对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8分) (2)该教师关于“寒潮的危害和防御措施”内容的教学尚未完成,如“寒潮的防御措施”,请按照此教师的教学思路,写出尚未完成内容的教学过程。(12分)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赵老师“寒潮的危害和防御措施”一课的教学片段: 寒潮的危害: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通信和电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寒潮灾害的特征: ①影响范围大:从南到北,常常会影响我国十几个省(区)。 ②常有多种并发灾害。 ③多发生在冬春两季。 [分组讨论]从上边的学习我们知道:寒潮的危害相当大。我们本地区也常受寒潮的影响.同学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请各小组讨论:列举农村地区防御寒潮对农作物影响的措施。 [教师归纳]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防御寒潮。 问题: (1)对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8分) (2)该教师关于“寒潮的危害和防御措施’’内容的教学尚未完成,如“寒潮的防御措施”,请按照此教师的教学思路,写出尚未完成内容的教学过程。(12分)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