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2-19 23:12:36

[简答题]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二级公路施工,K20+300 处有一座主跨为 5×30m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桥,中间桥墩均为水中墩,上部结构采用预制吊装,梁体采用后张法施工,制梁场设在一侧桥头挖方路基上。 事件一:施工单位为保证测量工作的质量,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在测量工作的各个程序中实 行双检制,制定了以下测量管理制度: 制度一:贯通测量及控制网测量不得少于两遍,并进行换手测量,测量成果经项目经理确认 后方可采用。 制度二: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录项目在现场记录清楚,如果书写错误,必须用涂改液进行涂 改。 事件二:该桥所用的砂、碎石等地材由施工单位通过媒体以公告的方式邀请材料供应商参加 竞标。为确保材料质量,工地试验室对供应商送至项目部的砂、碎石进行了试验,质量满足要求后确定了地材供应商。 事件三:预应力张拉。将钢绞线穿入波纹管道内(钢绞线下料长度考虑张拉工作长度),进行张拉作业。张拉使用的张拉机及油泵、锚、夹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配套使用,配套定期校验,以准确标定张拉力与压力表读数间的关系曲线。按设计要求在两端同时对称张拉,张拉时千斤顶的作用线必须与预应力轴线重合,两端各项张拉操作必须一致。预应力张拉采用“双控”。 事件四:施工单位在第 2 片梁的张拉过程中,出现钢绞线的断丝现象,据统计,断丝数量超过设计规定的允许数量。 【问题】 1.改正制度一、制度二中的错误。 2.指出事件二中工地试验室对地材的试验方式有何不妥? 3.写出事件三中双控的具体做法。 4.事件四中施工单位应该如何处理?

更多"[简答题]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二级公路施工,K20+300 处有一座主跨为"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1.背景材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座7×30m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 梁桥,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并作了以下主要检验内容:混凝土强度、T 梁的宽度和高度、梁长、支座表面平整度以及横系梁及预埋件位置。在质量控制方面,开展了主梁预制和现浇混凝土强度、支座预埋件位置、主梁高差、支座安装型号与方向等的控制。 2.问题: (1)施工单位对预制T 梁的实测项目是否完整? (2)在质量控制方面,还应开展哪些质量控制?
[简答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座7×30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桥,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并作了以下主要检验内容:混凝土强度、T梁的宽度和高度、梁长、支座表面平整度以及横系梁及预埋件位置。在质量控制方面,开展了主梁预制和现浇混凝土强度、支座预埋件位置、主梁高差、支座安装型号与方向等的控制。 问题: 1.施工单位对预制T梁的实测项目是否完备 2.在质量控制方面,还应开展哪些质量控制
[简答题]某高速公路段上有一座主跨为2m×30m预应力混凝土T形截面简支梁桥,采用预制吊装,后张法施工。 在现场施工中,当T形截面简支梁构件达到规定强度时,进行张拉。张拉过程中按设计要求在两端同时对称张拉,预应力张拉采用应力控制,同时以伸长值作为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之差也满足规范要求,但张拉完成后发现有锚头下锚板处混凝土变形开裂的现象。 问题: (1)试分析该桥T形梁锚头下锚板处混凝土变形开裂现象的原因。 (2)出现了锚头下锚板处混凝土变形开裂现象后,现场应如何处理 (3)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防止锚头下锚板处的混凝土变形开裂
[简答题]案例五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2km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260m的双车道隧道。隧道进口洞顶覆盖层较薄,出口段的路堑地段受落石和塌方危害,隧道进出口段均设置12m的拱式明洞。其中进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有偏压,路床有软基处理,出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无偏压。 隧道开挖后,及时修筑了第一次衬砌,通过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确定围岩变形稳定后,修筑防水层及进行第二次衬砌。 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为: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层;20cm厚填隙碎石基层。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隧道通风、照明设施的施工。隧道通车后,在进口段发现路面出现横向裂缝,施工单位对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段基层顶面标高比设计标高平均高出5cm,而混凝土制备、浇筑工艺、养护都满足要求,切缝及时。 【问题】 1.简述本隧道工程设置明洞的理由。 2.根据荷载分布划分,该隧道的拱式明洞有哪些形式? 3.补充隧道中还需要施工的其他附属设施。 4.分析路面出现横向裂缝的可能原因。
[简答题]

(二)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2km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260m的双车道隧道。隧道进口洞顶覆盖层较薄,出口段的路堑地段受落石和塌方危害,隧道进出口段均设置12m的拱式明洞。其中进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有偏压,路床有软基处理,出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无偏压。

隧道开挖后,及时修筑了第一次衬砌,通过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确定围岩变形稳定后,修筑防水层及进行第二次衬砌。

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为: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层;20cm厚填隙碎石基层。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隧道通风、照明设施的施工。

隧道通车后,在进口段发现路面出现横向裂缝,施工单位对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段基层顶面标高比设计标高平均高出5cm,而混凝土制备、浇筑工艺、养生都满足要求,切缝及时。

【问题】

1.简述本隧道工程设置明洞的理由。

2.根据荷载分布划分,该隧道的拱式明洞有哪些形式?

3.补充隧道中还需要施工的其他附属设施。

4.分析路面出现横向裂缝的可能原因。

[简答题]

背景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条长21km的二级公路的路基:路面工程,路基宽12m,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保证测量工作质量和提高测量工作效率,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测量管理制度,要求如下:(1)测量队对有关设计文件和监理签认的控制网点测量资料,由两人共同进行核对,核对结果应作记录,并进行签认,成果经项目技术主管复核签认,总工程师审核签认后方可使用。(2)测量外业工作必须有多余观测,并构成闭合检测条件。(3)对各工点、工序范围内的测量工作,测量组应自检、复核并签认,分工衔接的测量工作,由测量队或测量组进行互检、复核和签认。(4)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和技术部门负责人要对测量队(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测量队对测量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所有检查均应做好检查记录。(5)测量记录与资料必须分类整理、妥善保管,并作为竣工文件的组成部分归档保存,具体归档资料包括:①交接桩资料、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有关测量控制网点、放样数据变更文件;②各工点,各工序测量原始记录、观测方案布置图、放样数据计算书。K6+280~K6+910为土质路堑,平均挖方深度约13m,最大挖方深度21.2m,路段土质为细粒土,施工单位在进行路堑开挖时,先沿路线纵向挖出一条通道,再横向进行挖掘。由于该路段地下水位较高,设置了渗沟排除地下水,但路床碾压时出现了“弹簧”现象。经检查分析,出现“弹簧”的原因是渗沟的排水效果不理想,路床下局部路段地下水排不了,导致毛细水上升,使土的含水量偏高。

问题:

1.逐条判断测量管理制度中(1)、(2)、(3)、(4)条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之处。

2.补充第(5)条中作为竣工文件的其他测量归档资料。

3.指出施工单位进行路堑开挖所采用方法的名称。采用该方法是否恰当?说明理由。

4.为解决K6+280~K6+910路段出现的“弹簧”现象,施工单位可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什么?

[简答题](二)背景:某施工单位,设施精良,技术力量雄厚。承接了一段35km 二级公路的旧沥青路面再生,施工单位施工前对旧沥青路面的破损情况进行调查,路面基层承载能力良好,面层因疲劳而出现大面积坑槽现象,且深度达到5cm。 事件1: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施工方案,并采用现场热再生中的重铺再生法施工,其施工原理:是由加热机对旧沥青路面加热至60?180°C 后,由再生主机将路面翻松并将翻松材料收集到再生主机的搅拌锅中,同时在搅拌锅中加入适量的沥青再生剂,将拌和均勻的再生混合料重新摊铺到路面上,用压路机碾压成型。其施工工艺流程为:加热→翻松→(A)→搅拌→摊铺整型→( B)。 事件2:结合沥青路面再生特点,施工单位配置了摊铺机、压路机、自卸车、拌和机等。 事件3: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对旧沥青路面再生作了如下控制:(1)在开工前进行试验段铺筑,目的是确定松铺系数、施工工艺等,并检查压实度,沥青含量,矿料级配,沥青混合料马歇尔各项技术指标等。(2)按照初压、复压严格控制碾压温度及碾压重叠宽度。为了保证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中不粘轮,施工单位采用雾状喷水法。(3)纵缝采用热接缝,梯进式摊铺,施工时将已铺混合料部分留下50?100mm 宽暂不碾压,作为后摊铺部分的高程基准面,后摊铺部分完成立即骑缝碾压,以除缝迹。 【问题及答案】: 1、结合背景,除了采用现场热再生方法外还有那些方法可进行旧沥青路面再生? 2、事件1 中,写出旧沥青路面再生工艺流程中A、B 工序的名称。 3、完善事件3 中沥青混合料铺筑试验段的主要目的? 4、改正事件1 和事件3 中错误之处。 5、说明再生料碾压时注意事项? 6、施工单位配置施工机械是否完整?如不完整,请补充。
[简答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 2km 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 260m 的双车道隧道。隧道进口洞顶 n 覆盖层较薄,出口段的路堑地段受落石和塌方危害,隧道进出口段均设置 12m 的拱式明洞。其中进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有偏压,路床有软基处理,出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无偏压。 隧道开挖后,及时修筑了第一次衬砌,通过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确定围岩变形稳定后,修筑防水层及进行第二次衬砌。 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为: 20cm 厚 C30 水泥混凝土面层; 20cm 厚水泥稳定碎石层; 20cm 厚填隙碎石基层。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隧道通风、照明设施的施工。 隧道通车后,在进口段发现路面出现横向裂缝,施工单位对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段基层顶面标高比设计标高平均高出 5cm,而混凝土制备、浇筑工艺、养生都满足要求,切缝及时。 ? 问题 1. 简述本隧道沟工程设置明洞的理由。 2. 根据荷载分布划分,该隧道的拱式明洞有哪些形式? 3. 补充隧道中还需要施工的其他附属设施。 4. 分析路面出现横向裂缝的可能原因。
[简答题]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长42km 的平原二级公路路面施工,路面采用C30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为填隙碎石,路肩为土路肩。土路肩结构示意图放大如下图所示。项目部针对路肩施工制订了施工组织设计,部分施工技术要点摘录如下:第一条:针对全线挖填方路段,全部采用培路肩的方法组织施工,既经济又简便。第二条:土路肩通常随着路面结构层的铺筑,相应地分层培筑,可以先培也可以后培,各有利弊。第三条:培土路肩的材料,通常与填筑路堤的材料相同,应在填筑路堤、修整边坡时,将削坡剩余的材料暂存在靠近路肩的边坡上。这样,不仅使用时很方便,而且可避免在铺筑路面的过程中,向路肩运送培路肩的材料可能要污染路面。第四条:培土路肩施工之前要先准备下承层:即具有经检验合格的底基层面,底基层表面应平整、坚实,规定的宽度、纵坡、路拱、平整度和压实度、标高应满足规范要求,且没有任何松散的材料和软弱反弹的地点。第五条:培路肩的施工流程:备料→推平→平整→工序A→切边→平整→碾压。第六条:土路肩的施工过程计划配备的机械有:挖掘机、装载机、自卸式汽车等。项目部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将土路肩按路面结构层的厚度分层,根据路面结构层铺筑,相应地分层培筑。为加快进度、提高效率,各层之间的施工作业组织方式采用流水作业法。问题:1.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第一条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写出先培路肩的优缺点。3.写出工序A 的名称及该工序的具体工作内容。4.补充第六条机械设备计划中缺少的设备。5.写出背景中采用的施工作业组织方式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施工作业组织方式?
[单选题]某城市主干路上一座跨线桥,跨径组合为30m+40m+3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在确定设计技术标准时,试问,以下有几条符合规范要求?(  ) ①桥梁抗震设防为丙类,抗震设防标准为E1地震作用下,震后可立即使用,结构总体反应在弹性范围内,基本无损伤;在E2地震作用下,经抢修可恢复使用,永久性修复后恢复正常运营能力,构件有限损伤; ②桥梁抗震措施采用符合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要求; ③地震调整系数Ci值在E1和E2作用下分别为0.46、2.2; ④地震设计方法分类采用A类,进行E1和E2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和验算。
A.1
B.2
C.3
D.4
[简答题]

背景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2km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260m的双车道隧道。隧道进口洞顶覆盖层较薄,出口段的路堑地段受落石和塌方危害,隧道进出口段均设置12m的拱式明洞。其中进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有偏压,路床有软基处理,出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无偏压。隧道开挖后,及时修筑了第一次衬砌,通过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确定围岩变形稳定后,修筑防水层及进行第二次衬砌。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为: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层;20cm厚填隙碎石基层。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隧道通风、照明设施的施工。隧道通车后,在进口段发现路面出现横向裂缝,施工单位对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段基层顶面标高比设计标高平均高出5cm,而混凝土制备、浇筑工艺、养生都满足要求,切缝及时。

问题:

1.简述本隧道工程设置明洞的理由。

2.根据荷载分布划分,该隧道的拱式明洞有哪些形式?

3.补充隧道中还需要施工的其他附属设施。

4.分析路面出现横向裂缝的可能原因。

[简答题]1.背景材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条长21km 的二级公路的路基、路面工程,路基宽12m,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保证测量工作质量和提高测量工作效率,项目部制订了详细的测量管理制度,要求如下: (1)测量队对有关设计文件和监理签认的控制网点测量资料,由两人共同进行核对,核对结果应作记录并进行签认,成果经项目技术主管复核签认,总工程师审核签认后方可使用。 (2)测量外业工作必须有多余观测,并构成闭合检测条件。 (3)对各工点、工序范围内的测量工作,测量组应自检、复核并签认,分工衔接的测量工作,由测量队或测量组进行互检、复核和签认。 (4)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和技术部门负责人要对测量队(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测量队对测量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所有检查均应做好 检查记录。 (5)测量记录与资料必须分类整理、妥善保管,并作为竣工文件的组成部分归档保存,具体归档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① 交接桩资料、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有关测量控制网点、放样数据变更文件。 ② 各工点、各工序测量原始记录、观测方案布置图、放样数据计算书。 2.问题: (1)逐条判断测量管理制度中第(1)、(2)、(3)、(4)条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之处。 (2)补充测量管理制度第(5)条中作为竣工文件的其他测量归档资料。
[简答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12km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110m的双车道隧道。隧道起止桩号为K5+640~K5+750,隧道围岩为砂岩,岩体较破碎,巨块碎状镶嵌结构,进出口岩石裸露。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 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为: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层;20cm厚填隙碎石基层。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隧道安全设施的施工。 隧道通车后,在进口段发现路面出现横向裂缝,施工单位对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段基层顶面标高比设计标高平均高出5cm,而混凝土制备、浇筑工艺、养护都满足要求,切缝及时。 问题: 1.补充隧道中还需要施工的其他附属设施。 2.初步判断隧道围岩等级。确定围岩等级有哪些指标 3.本隧道施工是否需要监控量测说明理由。 4.分析路面出现横向裂缝的可能原因。
[简答题]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设施精良,技术力量雄厚。承接了一段35km 二级公路的旧沥青路面再生,施工单位施工前对旧沥青路面的破损情况进行调查,路面基层承载能力良好,面层因疲劳而出现大面积坑槽现象,且深度达到5cm。 事件1: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施工方案,并采用现场热再生中的重铺再生法施工,其施工原理:用两台加热机分次对旧沥青路面进行加热。第一次加热的表面温度可达160?180°C,第二次加热的表面温度将达到180?250°C。通过两次加热,将旧路面沥青材料软化,再由再生机主机翻松,将翻松材料收集到再生主机的搅拌锅中,加入适量的沥青再生剂搅拌,将拌和均匀的再生混合料摊铺到路面上作为路面下面层,其上再铺设一层新的沥青混合料作为磨耗层,形成全新材料的路面,最后用压路机碾压成型。其施工工艺流程为:加热→翻松→(A)→搅拌→摊铺整型→( B)。 事件2:结合沥青路面再生特点,施工单位配置了摊铺机、压路机、自卸车、拌和机等。 事件3: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对旧沥青路面再生作了如下控制: (1)在开工前进行试验段铺筑,目的是确定松铺系数、施工工艺等。 (2)按照初压、复压严格控制碾压温度及碾压重叠宽度。为了保证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中不粘轮,施工单位采用雾状喷水法。 (3)纵缝采用热接缝,梯进式摊铺。具体做法:首先采用人工顺直刨缝或切缝,铺另半幅前必须将边缘清扫干净,并涂洒少量粘层沥青。摊铺时应重叠在已铺层上50~100mm,摊铺后将混合料人工铲走。碾压时由边向中碾压留下100~150mm,然后压实新铺部分,再跨缝挤紧压实。 【问题】 1、结合背景,除了采用现场热再生方法外还有那些方法可进行旧沥青路面再生? 2、事件1 中,写出旧沥青路面再生工艺流程中A、B 工序的名称。 3、完善事件3 中沥青混合料铺筑试验段的主要目的? 4、事件3 中关于纵缝采用热接缝的具体做法是否有错?如有错,请改正。 5、施工单位配置施工机械是否完整?如不完整,请补充。
[简答题]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条长21km的二级公路的路基、路面工程,路基宽12m,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保证测量工作质量和提高测量工作效率,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测量管理制度,要求如下:(1)测量队对有关设计文件和监理签认的控制网点测量资料,由两人共同进行核对,核对结果应作记录,并进行签认,成果经项目技术主管复核签认,总工程师审核签认后方可使用。(2)测量外业工作必须有多余观测,并构成闭合检测条件。(3)对各工点、工序范围内的测量工作,测量组应自检、复核并签认,分工衔接的测量工作,由测量队或测量组进行互检、复核和签认。(4)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和技术部门负责人要对测量队(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测量队对测量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的情况进行检查,所有检查均应做好检查记录。(5)测量记录与资料必须分类整理、妥善保管,并作为竣工文件的组成部分归档保存,具体归档资料包括:①交接桩资料、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有关测量控制网点、放样数据变更文件。②各工点、各工序测量原始记录、观测方案布置图、放样数据计算书。......K6+280~K6+910为土质路堑,平均挖方深度约13m,最大挖深21.2m,路段土质为细粒土。施工单位在进行路堑开挖时,先沿路线纵向挖出一条通道,再横向进行挖掘。由于该路段地下水位较高,设置了渗沟排除地下水,但路床碾压时出现了“弹簧”现象。经检查分析,出现“弹簧”的原因是渗沟的排水效果不理想,路床下局部路段地下水排不了,导致毛细水上升,使土的含水量偏高。问题:1.逐条判断测量管理制度中第(1)、(2)、(3)、(4)条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之处。2.补充第(5)条中作为竣工文件的其他测量归档资料。3.指出施工单位进行路堑开挖所采用方法的名称。采用该方法是否恰当?说明理由。4.为解决K6+280~K6+910路段出现的“弹簧”现象,施工单位可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什么?
[简答题]某施工单位承接了2km的山区二级公路工程项目,其中包含一座长260m的双车道隧道。隧道进口洞顶覆盖层较薄,出口段的路堑地段受落石和塌方危害,隧道进出口段均设置12m的拱式明洞。其中进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有偏压,路床有软基处理,出口段的路堑对明洞无偏压。隧道开挖后,及时修筑了第一次衬砌,通过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确定围岩变形稳定后,修筑防水层及进行第二次衬砌。隧道洞口段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为: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层;20cm厚填隙碎石基层。路面施工完成后进行了隧道通风、照明设施的施工。隧道通车后,在进口段发现路面出现横向裂缝,施工单位对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段基层顶面标高比设计标高平均高出5cm,而混凝土制备、浇筑工艺、养护都满足要求,切缝及时。问题:1.简述本隧道工程设置明洞的理由。2.根据荷载分布划分,该隧道的拱式明洞有哪些形式?3.补充隧道中还需要施工的其他附属设施。4.分析路面出现横向裂缝的可能原因。
[简答题]某施工单位,设施精良,技术力量雄厚。承接了一段 35km 二级公路的旧沥青路面再生,施工单位施工前对旧沥青路面的破损情况进行调查,路面基层承载能力良好,面层因疲劳而出现大面积坑槽现象,且深度达到 5cm。 事件 1: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施工方案,并采用现场热再生中的重铺再生法施工,其施工原理:用两台加热机分次对旧沥青路面进行加热。第一次加热的表面温度可达 160~180℃,第二次加热的表面温度将达到 180~250℃。通过两次加热,将旧路面沥青材料软化,再由再生机主机翻松,将翻松材料收集到再生主机的搅拌锅中,加入适量的沥青再生剂搅拌,将拌和均匀的再生混合料摊铺到路面上作为路面下面层,其上再铺设一层新的沥青混合料作为磨耗层,形成全新材料的路面,最后用压路机碾压成型。其施工工艺流程为: 加热→翻松→(A)→搅拌→摊铺整形→(B)。 事件 2: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对旧沥青路面再生作了如下控制: (1)在开工前进行试验段铺筑,目的是确定松铺系数、施工工艺等。 (2)按照初压、复压严格控制碾压温度及碾压重叠宽度。为了保证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中不粘轮,施工单位采用雾状喷水法。 (3)纵缝采用热接缝,梯进式摊铺。具体做法:首先采用人工顺直刨缝或切缝,铺另半幅前必须将边缘清扫干净,并涂洒少量粘层沥青。摊铺时应重叠在已铺层上 50~100mm,摊铺后将混合料人工铲走。碾压时由边向中碾压留下 100~150mm,然后压实新铺部分,再跨缝挤紧压实。 【问题】 1.结合背景,除了采用现场热再生方法外还有那些方法可进行旧沥青路面再生? 2.事件 1 中,写出旧沥青路面再生工艺流程中 A、B 工序的名称。 3.完善事件 2 中沥青混合料铺筑试验段的主要目的? 4.事件 2 中关于纵缝采用热接缝的具体做法是否有错?如有错,请改正。
[简答题]1.背景材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条二级公路的路基、路面及部分桥涵施工。在施工中由于多种原因发生了几次质量事故。事故1:某现浇混凝土结构由于模板施工问题,出现较多的蜂窝、麻面,质量较差,监理要求修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包括修复费用)计2 万元。 事故2:由于某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经取样检验达不到合格标准,需加固补强,从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 万元。 事故3:在架梁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造成梁落地,并致1 人死亡。 2.问题: (1)公路工程质量事故分为哪几类? (2)分别分析背景材料中的三个事故属于哪种质量事故?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