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历类考试 > 红楼梦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2-05 19:09:34

[单项选择]()书中提到谁手里拿过西洋布手巾?
A. 贾母
B. 凤姐
C. 宝玉
D. 黛玉
E. 平儿

更多"()书中提到谁手里拿过西洋布手巾?"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A. 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 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 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单项选择]“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自然经济的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单项选择]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主要原因是()
A. 洋布外观漂亮
B. 洋布广告充斥
C. 洋布引领时尚
D. 洋布物美价廉
[单项选择]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 洋布外观漂亮
B. 洋布广告充斥
C. 洋布引领时尚
D. 洋布价格低廉
[单项选择]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A. 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
B. 崇洋风气日盛、政府的大力提倡
C. 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崇洋风气日盛
D. 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崇洋风气日盛、政府的大力提倡
[单项选择]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
B.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C. 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
D. 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单项选择]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鸦片战争后,中国土布市场遭受洋布冲击,主要是因为()
A. 洋布美观
B. 洋布数量剧增
C. 洋布价格低廉
D. 洋布工艺水平高
[单项选择]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如铜铁、羽呢、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因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至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何堪设想?„„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固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从此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 求富自强
B. 中体西用
C. 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D. 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单项选择]据地方志记载,至1897年,无论通都大邑、僻壤狭瞰,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对于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B. 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 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 土洋结合生活方式普及
[单项选择]“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不已。”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该材料说明了国内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B. 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西方国家掠夺中国的原料而发展起来的
C.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养蚕业的兴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单项选择]19世纪90年代在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A. 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 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单项选择]

“‘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
[单项选择]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
A. 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 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C. 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D. 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单项选择]“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 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C. 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D. 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单项选择]“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A.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C.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单项选择]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 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
C. 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
D. 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单项选择]1877年,郭嵩焘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B. 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
C. 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
D. 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