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历类考试 > 教育心理学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0-23 21:21:19

[简答题]

背景材料:
“如何根据段意对课文进行分段”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张老师在此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课文分段法”方面的资料,课上认真地详细地给同学们讲解每种分段法,并且根据所讲的每种分段法提供一篇结构完全一样的课文练习,同学们似乎很快就学会了,张老师和同学们都感觉不错。可是,在期末语文考试中,面对需要多种分段法参与的阅读理解题目,还是有不少的同学不知该如何进行分段,最后影响了整个语文科目的考试成绩,张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非常疑虑。
 

问题: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中所学的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对以上教学实例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更多"背景材料: “如何根据段意对课文进行分段”"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

“离经叛道”一直以来都被冠予“异端”的“头衔”。如果把“经”理解成经典理论、权威观点,“道”理解为物之固理,势所必然,那么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可以()
①离经叛道②离经不叛道③叛道不离经④既不离经也不叛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⑧
D. ②③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中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硫的转化”一节位于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第三节,以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线索,探索硫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硫在实验室中的转化,以及硫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
材料三对于“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内容.教学中应突出“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这种以元素为核心的教学观点,从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大视野出发,介绍硫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从认识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到在实验室里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再到硫的转化在工业生产中和环境保护中的运用,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介绍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

问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硫的转化”这一教学内容的有关任务: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说明本节课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4)请给出对本课内容进行“硫的转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简答题]

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活泼”一词造句,学生甲站起来说:“李华同学性格开朗,在体育课上表现得很活泼。”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站起来说:“河里的水很活泼。”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评点说:“说水‘活泼’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
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阅渎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

[单项选择]

19世纪,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发展到“整理材料”阶段。自然科学的新进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贡献体现在()
①有利于打破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②为辩证法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③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科学的综合和汇总
④历史唯物主义是自然规律在历史中的应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单项选择]

“比”“从”“北”“化”四个汉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高度概括出古人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与人“比”肩前行,择其善而“从”之,去其恶而“北”(同“背”)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我们从中感悟到了“方块字”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①汉字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汉字蕴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汉字的演变推动中华文明进步
④汉字的演变记载人类文化历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单项选择]

“蹲点”、“一线”、“民情”,2012年这些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单项选择]

“炒”、“涨”、“控”等是2011年度的财经热词,这些财经热词说明()
①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②物价的上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③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必要性
④“控”仅因为“炒”与“涨”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简答题]

背景材料:“多难兴邦”。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特大地震,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灾难发生后,受灾地区高度重视并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温家宝总理和胡锦涛主席等领导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青海省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震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1)依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眼球”便是“经济”的时代,《来自星星的你》的巨大成功必然将为相关利益方带来可观的广告、唱片和版权费等各类经济收入。不仅如此,凡是在剧中出现的产品,包括服装、化妆品、首饰乃至手机等等,一律都成了热卖品,甚至于被热炒至卖到脱销。最神奇的当属“炸鸡啤酒套餐”,仅仅因为剧中一句台词便从中国红到日本,在这个寒冷的春天竟然挽回了因H7N9禽流感疫情受到重创的家禽业部分市场。有韩国媒体分析称,该剧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至少高达数千亿韩元。

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怎样就我国文化产业的振兴履行自己的职责?
[单项选择]

“房叔”、“表哥”、“雷冠希”、“局长日记”等各种经网络曝光的事件层出不穷,不少问题官员因网络曝光而落马。网络反腐()。
①是推进廉政建设的制度保障
②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一种形式
③体现了运用新兴技术促进廉政建设
④可以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简答题]

背景材料:
以下是某教师在“苯”(第1课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一次课堂教学:一、课题引入与提出假设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苯的发现史资料,并给出有关苯的相对分子量为78和碳的百分含量为92.3%。学生计算得出苯的分子式:C6H6。从碳、氢原子比值看,苯是一种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烃。通过前面烯烃、炔烃两类不饱和烃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并相互进行讨论,写出苯的可能的结构简式。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二、引导设计与实验研究学生由于受到前面所学知识的影响,写出的可能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假如苯分子中含有这样的官能团,那么苯应该具有与乙烯、乙炔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苯的结构特征:通过讨论,知道乙烯、乙炔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学生设计出这样一个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各加入1mL苯,振荡。学生分组进行以上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三、启发引导与分析归纳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苯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此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推测的可能结构是错误的,苯的分子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教师讲解:在19世纪苯的结构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是由于揭开了这个谜而名垂青史的。引起学生探究苯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的兴趣。接下来,通过展示苯分子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或通过多媒体演示,请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归纳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平面正六边形,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碳碳之间的键是介于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之间独特的键。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除了苯不能使溴水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试管中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的现象,并相互讨论得出两个结论:苯不溶于水和苯的密度比水小;观察加溴水溶液的试管上层为橙红色,下层接近于无色,得出结论:溴易溶于有机溶剂,苯能从溴水中萃取溴。四、课堂小结通过计算、讨论与实验,学生自己得出苯的分子结构。

问题:

[简答题]

摩尔斯电码“SOS”是如何表达?夜间如何用火堆向空中发出求救信号?绘图说明之。


[简答题]

背景材料:
某化学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鉴别”知识过程中,联系生活,使用了以下素材:
2007年2月16日.北京朝阳区太阳宫城管队在一出租民房内查获了大量用工业盐制作肉制品的黑窝点。以此为背景,为学生呈现出相应的知识:已知工业盐的主要成分是NaNO2,NaNO2能与HI反应生成NO、I2、NaI和H2O,要求同学们根据上述反应,可以用试纸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以鉴别NaNO2和NaCl2,可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KI淀粉试纸;③淀粉;④白糖;⑤食醋;⑥白酒。

问题:
(1)写出上述NaNO2与HI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进行实验时,必须选用的物质是()(填序号)。
(3)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教师应当利用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哪些素材来创设情境?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