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2-06 23:12:53

[单选题]“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的这一席话主要强调了( )。【单选题】
A.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B.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C.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性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更多"[单选题]“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的相关试题:

[单选题]“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的这一席话主要强调了( )。
A.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B.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C.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性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单选题]“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的这-席话主要强调了( )。
A.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B.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C.赶超先进国家的重要性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
[单项选择]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阐明了( )
A. 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 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D. 破除迷信的重要性
[单选题]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是()。
A.各民族聚居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
D.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同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单项选择]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 )。
A. 1979年
B. 1982年
C. 1983年
D. 1984年
[填空题]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 () 年。
[单选题]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是( )。
A.各民族聚居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
D.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同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单项选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单选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A.文明
B.文化
C.教育
[单选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
A.水平
B.灵魂
C.象征
D.底色
[判断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
A.正确
B.错误
[判断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支柱。


A.正确
B.错误
[单项选择]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 文化自信的内涵
B.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C. 文化与国运兴衰的关系
D. 优秀作品必须体现文化自信
[简答题]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终稿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而贵自知”“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神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以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文、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