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4-06-20 05:06:39

[单选题](2020年真题)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时,教师展示圆形纸片、硬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总结圆的特点。这一教学过程主要遵循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更多"[单选题](2020年真题)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时,教师展示圆形纸片、"的相关试题:

[单选题]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时,教师展示圆形纸片、硬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总结圆的特点。这一教学过程主要遵循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单选题]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
A.示范法
B.演示法
C.讲授法
D.表象法
[单选题]( )是指美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和直观教具,……,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A.观察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讲授法
[简答题]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表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然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体现的是学生要学,学生再自己通过猜测、验证获得知识。 问题:请比较分析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启示。(20分)
[单选题]幼儿对美的东西总喜欢动手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这说明幼儿的审美感知(  )。
A.具有丰富的感受性
B.具有行动性
C.具有丰富的创造性
D.具有表面性
[判断题]教学认识的主体是教师。 ( )
A.正确
B.错误
[单选题]教师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时,展示了几幅图片:盛开的花朵、飞翔的鸟儿等。激发了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正题。这种导入方式是()。
A.复习导入
B.设疑导入
C.直观导入
D.故事导入
[判断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教学监控能力。 ()
A.正确
B.错误
[简答题]材料: 某校教师进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内容教学,其中教学目标有: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地球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章的核心是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本章是在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为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教师的教学片段: 师:让我们一同来探究一下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到底有多少种,现在谁也说不准。但是,目前已知的种数就足以说明生物的种类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具体有哪些种类数量各是多少呢? 生:植物约有3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微生物约10多万种。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教材中的资料——《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并讨论以下问题。) 1.在动物和植物中除上表所列出的类群外.还有哪些类群?除动物和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类群? 2.在上述表中.我国哪一类生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哪一类相对较少?试计算我国上述的几种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 3.根据你的估计.你认为是否还有很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 师:通过小组合作.并交流讨论结果,现在请小组代表尝试来回答一下。 生1:第一题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植物中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除动物和植物外还有细菌、真菌和病毒。 师:回答的非常准确,哪个小组来回答第二题? 生2:我国裸子植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爬行动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相对较少.我国上述几种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为14.96%。 师:第三小组的回答也很准确,而且可以看出阅读时很认真,找到了平均百分比。那最后一道就由剩下的小组来完成吧。 生3:地球上还有很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根据科学家的估计,地球上实际存在的物种的总数从500万种到1亿种之间。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有很强的探究意识,能够准确得出实验结论。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保护。 根据材料回答: (1)本材料中运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谈谈合作学习的含义。 (2)简述合作学习的原则。
[简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表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然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体现的是学生要学,学生再自己通过猜测、验证获得知识。 问题:请比较分析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启示。(20分)
[简答题]下面是某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教师展示顺口溜:“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再出示义和团在京津活动的图片和外国巡捕将义和团团民押往刑场的图片。然后设问:顺口溜和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过程如何?学生在说出义和团起于山东。发展到京津 地区,然后在反抗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失败的过程以后,导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师:根据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起因是什么? 生1:义和团“扶清灭洋”,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师:这是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一次规模空前的侵华战争。下面大家观察战争形势图,阅读课文。说出战争的大体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几个主要地点:大沽、天津、北京、廊坊、杨村等。在学生看图学习时。教师又出示慈禧出逃和八国联军进入乾清宫的图片) 师:我们请同学充当“小老师”到讲台前对照地图和图片说说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选了两位同学把过程叙述了一遍) (《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结束以后) 师: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条约有哪些呢? 生:《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师:我们来填一张表格(出示三大条约比较表)。请同学们动手设计一张历次列强侵华战 争、签订条约的知识结构图,要求根据这个结构图.认识到近代中国政治变局中的一个发展趋势。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中国申奥和“入世”成功。人民欢天喜地的庆祝场面。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近代前期是列强不断扩大侵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和填写不平等条约简表等方式,大家已经感受到这一耻辱的过程了。现在.我们的祖国强大了,被列强肆意凌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来龙去脉,这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面。两事件交叉在一起,又说明了什么? 根据本单元的标题提示,说说看.说明了什么? 生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在进行英勇的抗争。 问题:请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给予评价。
[简答题]材料: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的教学情形。 教师首先展示2016年7月13日英国媒体报道中引用的新首相特雷莎·梅接受女王任命时的照片.然后设问:一个是国王,一个是首相,那么到底是谁在统治英国呢然话导入本课。 教师在讲到责任内阁制时.呈现2015年英国媒体的报道:戴维·卡梅伦于2005年成为保守党领袖.在2015年大选中,保守党获得330个下议院议席,超过半数,成为新一届议会的第一大党.并获得独立组建新政府的权力,保守党党魁戴维·卡梅伦也成功连任首相。之后提出问题:“卡梅伦成为首相要满足哪些条件”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用图示演示了责任内阁制形成,又通过展示媒体关于“特雷莎·梅就任英国首相,内阁成员大换血”的报道,引导学生认识内阁对议会负责及内阁集体负责的原则。 问题: (1)该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采取了哪些对策 (2)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使用了三则材料,请说明其运用这类材料的理由。
[单选题]阅读某教师《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请同学看一看,什么像“夕阳中的新娘” 生(全体):金柳。 师:像在何处 生1:垂柳,树枝弯垂也是羞涩的。 生2:都很漂亮。 师:是不是要注意一下“金”字 生3:夕阳给杨柳披上了金纱,新娘也是有婚纱、头纱的。阳光照下来,也像是金纱了。 师:好,有没有同学注意到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 生(全体):“柳”。 生4(恍然大悟):柳,留,是挽留诗人啊! 师: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 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师:嗯,金柳漂亮得像—— 生(全体):夕阳中的新娘。 师: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生断然否定,但尚不能形成理由,片刻) 生5: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师:“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生6: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生笑) 生7: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 师:不仅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庞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以下对上述师生对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有助于学生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
B.教师给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C.教师引导学生对主要意象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逐步地领会诗人的情感
D.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教学,形成了生动而活泼的学习氛围
[单选题]教师子啊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的能力是()
A.教学设计
B.教学组织
C.教学决策
D.教学监控
[单选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简答题]材料: 某教师关于“伐无道,诛暴秦”框题的教学片段如下: 上课开始不久,教师展示《史记》里关于刘邦的一段话: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随后总结道:“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刘邦善用人,而项羽则不善用人。” 这时,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认为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优柔寡断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学生也说:“我觉得刘邦太奸诈了,项羽太善良了。”接下来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我认为……”之声不绝于耳。教师感到学生的不同意见{,完全起源于不赞成自己总结的结论。于是,他就请两位学生将大家的观点记录下来,最后总结多数人的意见倾向。这堂课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原有教学设计被打乱了。 问题: (1)为何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看法,这一教学片段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是否需要采取补救措施,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