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4-06-01 00:13:15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美国观察家除了关切中国中央政府这种颓废对作战必有影响外,他们还关切国民党的这种每况愈下.势必影响到它最后与中共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然全力援助国民政府。 材料二 在1945年一直到1948年秋,国民政府在人力和军备上较其对手具有显著优势。的确,在那一时期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们在运输、武装和补给上给予他们部队的 材料三 在不久的过去,外国之企图控制中国……我们的援助与鼓励,曾帮助他们抵抗。但是,这一次,外国的控制遮掩在一个广大而热烈的外表后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援助一直无效。 一以上摘自1949年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 材料四 美国最重要的利益是保卫本国和国际安全。……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他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回答: (1)抗日战争中,美国对华援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这种援助实际上又隐含有什么目的? (2)据材料二。抗战胜利后,美国“援华”的目的是什么?指出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据材料三、四,分析指出所谓“这一次外国的控制”表面和实际的含义。 (4)材料三中“广大而热烈的运动”是指哪些运动?

更多"[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抗日战争中)美国观察家除了关"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6年里根签署了美国参众两院批准的修正税法……根据这一法案,降低了个人所得的最高税率,使超富裕阶层的所得税平均降低了16%....…改变了30多年来税率越定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既使中产阶级得到实惠,又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里根政府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还推行新联邦主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一些社会保陣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 材料二 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 策……首先,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其次,推 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第三,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 家制度的弊端。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美英两国在里根和撤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改革措施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政府的改革能够取得一定成果的原因。 (3)联系此时世界其他各国政府的措施,概括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简答题]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趙,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安全的“世外桃源”,反对因过问英法与德意日的争夺而卷入战争,主张退守美洲堡垒,置身于欧洲和世界事务之外。 材料二 (1935年8月31日)美利坚合众国参议院及众议院集会于国会,联合议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中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宣布之后,凡以军械、军火或军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方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之任何港口,或运至任何中立国港口以备转运至任一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材料三 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陆海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英国人民和他们盟友们今天正在对这个非神圣同盟进行着一场积极战争。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斗的结局......在我们援助不列颠的决心上是不会出现任何“狭路”的。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2)4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结合当时国际形势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作简要评价。
[简答题]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美国总统烕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烕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 材料二 国际联盟有两项基本宗旨。首先,谋求通过集体行动维护和平,各国之间发生争端要提交国联理事会进行仲裁和协调,必要时可以进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制裁。换句话说,国联成员保证保护其他成员免受侵略。国联的第二个宗旨是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促进国际合作。国际联盟设立了组织机构,主要为国联大会、理事会、秘书处。国联大会由全体成员国组成,每年9月在日内瓦总部举行常会,必要时还可召开特别会议。每个成员国可派3名代表,但只有1票表决权。国联大会是一个大论坛,国家无论大小,都有权发表意见,但实际上所起的作用不大。《国联盟约》中......规定大会和理事会的一切决议只有经过全体成员国的同意方可生效。 材料三 《国联盟约》规定,“联盟成员国有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成员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以抵御外来侵犯的义务”,一个成员国对另一个成员国发动侵略,“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成员国的战争行为”。被侵略国可以向国联理事会提出申诉,或者诉诸常设国际法院。一旦侵略行为被确定,国联成员国就要对侵略者实行集体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制裁。当时很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纯粹是由几件偶然事件引发的,因而国际联盟制止武装冲突的指导思想,是实施“冷处理”。盟约规定,冲突双方不论是将争端诉诸常设国际法院还是国联理事会,在3个月之内都不许使用武力,这就是所谓的“延缓原则”,即通过一个“冷静时期”使冲突热点降溫,最后恢复和平。由于国际联盟没有设立国际警察部队,它惩罚侵略者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制裁。从1920年到1939年,国联理事会共受理了66件国际争端,其中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如1925年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发生糾纷,希賸军队进占保加利亚南部,后者提出申诉,理事会经过调查后作出裁决,要求希腊撤军并支付22.5万美元赔偿金。但是对30年代涉及大国的侵略行为,国际联盟却束手无策。 请回答: (1)国联由美国倡导建立,为何美国最终未加入?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对国际联盟性质和地位的认识。
[简答题]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四大自由”:“在我们力图保持安宁的键后的曰子里,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的世界。第一是言论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二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奉上帝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可以使每个国家保证其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生活的经济谅解——遍及世界各地。第四是不虞恐惧的自由一一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并使之如此全面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国家都不会出于能对别国采取有形侵略行为的地位——遍及世界各地。”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的合作。” ——(摘自《中共党史参看资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罗斯福强调“不虞匮乏的自由”和“不虞恐惧的自由”的时代背景。 (2)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成都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的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要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材料二 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材料三 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中国继续当前的斗争,不仅严重损害中国本身,也严重损害到外国人的物质利益和安全……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表明了英国的态度是什么? (2)材料二各国的行动对哪一方有利?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英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出发点是什么? (4)材料四表达了各国的一致态度是什么?综合四个材料指出各国“中立态度”的实质。
[简答题]阅读材料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轻的女士,有些非难我的人,说我不该一味只想讨女人家的欢喜,又那样喜欢女人。我公开承认:你们使我满心欢喜,而我也极力想讨好你们的欢心。我很想问问这班人,难道这也是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吗?亲爱的女士,我说我们曾经多少次消受甜蜜的接吻、热情的拥抱、以及同床共枕;就光是我能经常瞻仰你们的风采、娇容、优美的仪态,尤其是亲近你们那种女性的温柔文静,这份快乐不就足够叫人明白我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吗……要说从前我发誓要把自己的力量全部贡献给你们,为你们的欢乐而效劳,那么我现在这份意志就格外坚决了;因为凡是有理性的人都会说:我爱你们,就跟别的男人爱你们一样,是出于天性。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全集》(九)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ve aude(勇于思考——引者注)!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问题:   (1)材料一表达了欧洲中古后期什么样的生活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有什么意义?(10分)   (2)材料一“人类的天性”与材料二“高贵的理性”分别指什么?(6分)   (3)概述上述材料关于人的认识在西方的发展。(14分)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某中学的地理课堂上,一位老师这样问一个学生:“今年夏季的七月份,北京下了一场60年一遇的大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你能不能分析下这场大雨的成因 ” 材料二一位地理老师这样提问一位学生:“钓鱼岛自古为中国的领土,从钓鱼岛的地理成因上也能证明这一点.你能不能简要的分析下钓鱼岛的成因呢 ”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种类型的提问方法 优点是什么 (16分)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天生就是自由、平等的。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会产生社会的差别。   第二条 所有政治联合的目的是保护人们自然和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对压迫的反抗。   第三条 所有主权国家的根源存在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个人都不得行使非直接来自于国民授予的权力。   第四条 自由由自主从事一切不损害任何人的行为所组成。因此,除了保证其他社会成员能享受同样的权利之外,每个人自然权利的行使并不应受到限制。对自然权利的限制仅只由法律所决定。   第五条 法律仅只禁止有害社会的那些行为。不被法律禁止的事情,不应该受到阻碍,没有人可以被迫从事非法律所规定的事情。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达。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自或通过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创立。无论是进行保护还是处罚,法律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除了他们的美德和天赋之外,对所有公共的职位和职业,有通过他们的能力来进行的无分别、平等参与的资格。   第七条 除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没有人应该受到控告、逮捕或囚禁。凡动议、发布、执行或令人执行专断命令者应受处罚;但根据法律而被传唤或被拘留的公民应当立即服从;抗拒则构成犯罪。   第八条 法律应规定确实的和显然需要的惩罚,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任何人不应当承受惩罚。   第九条 因为所有人被公开宣布犯罪以前被认为无罪,如果逮捕被认为是必须的,那么所有不利于囚犯安全的残酷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严格控制。   第十条 假如发表的意见不妨碍由法律所确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不应该因其观点,包括其宗教见解而受到干扰。 ——《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二:   第一条 对于现在共和国境内尚属自由的一切嫌疑犯,在本法令公布之后,应立即加以逮捕。   第二条 有下列情形者均视为嫌疑犯:(一)凡行为、关系、言论或著述表现拥护专制政治、联邦制及敌视自由者;(二)未能按照本年三月二十一日法令之规定来证明其生活方法及其已履行其公民义务者;(三)被拒绝发给爱国证者;(四)被国民大会或其特使停职或撤职尚未复职的官吏,特别是根据本年八月十二日法律曾予或应予撤职的那些官吏;(五)属于前为贵族无论其为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或亡命者的代理人而未经常表现其热爱革命者;(六)自1789年7月1日至1792年4月8日法律公布之时其间出走的亡命者,包括该法律规定期限内或以前返归法国者在内。 ——《嫌疑犯法令》(1793年)   问题:   (1)指出《嫌疑犯法令》违反了《人权宣言》中的哪些原则。   (2)概括《嫌疑犯法令》对雅各宾政权的影响。
[简答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资本家在宁波组织了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业务难以为继,此厂已濒于停业。 ——摘编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材料二:据估计,到1913年,中国产业资本约为3亿多元,其中清政府和民国北京政府的国家资本约为1.49亿元,私人资本约为1.55亿元。当时中外产业资本中,外国资本占80.3%。 ——贺耀敏《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家中国公司的基本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原因。(8分)
[简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师会馆最初出现于明初永乐年间.那时是一个安徽芜湖籍官员俞谟捐出自己的住宅,给在京的同乡官员作为聚会娱乐之所,也作为寄托乡情、相互劝励的场所。有些出现了官僚试子会馆的分化.即官僚试子会馆一分为二,有些官僚试子合为一体的会馆也确立了当考试时期试子优先的原则。 材料二 通讯设施的改进缩短了空间距离.开埠通商后,近代邮政渐次展开,中国的电报业也开始创设.电报等现代通讯工具让异地同乡会馆间有了联系通道。而报纸成为会馆表达政治态度的阵地。科举制度废除后,北京的许多会馆演变成同乡会,会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功能亦随之演替。有不少革命志士、文人学者纷纷借助于会馆,取得了他们从事自己事业的相对安稳的一席之地。孙中山先生等政治家时常到京城寻求同乡会馆的政治、财力乃至舆论的支持。京城的同乡会馆可以发动各地同乡会馆举行联合行动,敦促地方政府在清除政治积弊、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等方面有所作为。北洋时期许多省的会馆直接成为政治活动的集会地和演说地,并且对抑制西方侵略势力肆意践踏中国主权产生了积极影响。留日学生利用会馆,先培养省籍意识,再扩大为国家意识,对于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自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会馆创办刊物宣扬爱乡爱国情怀,鼓励同乡利用会馆这个平台凝聚力量,亦顺应了当时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潮流。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王日根《论近代社会转型与京师会馆角色的演替》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会馆的主要功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会馆功能的演进及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会馆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作用。(6分)
[简答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一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494f1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简答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公元111~113年担任罗马比提尼亚一本都行省总督的小普林尼致皇帝图拉真的书信: 陛下,每当遇有疑虑,卑职惯于请示于您,乃因您最能除忧解惑,令卑职茅塞顿开。……眼下对于被指控为基督徒者,卑职的做法是亲自询问于彼,“汝为基督徒否?”彼若曰然,则再而三相询,并以刑罚相威胁。彼若顽固而又曰然,则令推出处死。盖因无论其信仰若何,其固执与倔强如斯,理当受到处罚。亦有他人愚昧如彼者,因其为罗马公民,卑职乃签署命令,遣其至罗马受审。 然而事情通常如此。自卑职处理此类问题以来,控告日增,花样迭出。又有匿名名册出现,罗列诸多被指为基督徒者。……彼等(基督徒)宣称,其全部罪证或过错不过定期于拂晓相聚,轮流吟唱赞美基督之颂歌,一如赞美神明,且宣誓相约,非为犯罪之勾当,而为禁止欺诈、偷盗、通奸、谎报借贷、及拒不归还借贷之物。依其习俗,仪式之后,彼等散去,未几再聚而食,亦为寻常无害之食物。……卑职发现此无它,仅为堕落而无节制的崇拜而巳。 卑职因此而推迟审查,速速请示陛下。乃因卑职以为有此之必要,尤其考虑到所涉之人甚众。属于各个年龄、各个阶级的众多男女均遭受指控,且仍会如此。不仅城市受到此种卑劣崇拜之感染,村庄和农庄亦如此。 ——小普林尼:《书信集》,X,96 材料二 图拉真皇帝给小普林尼的复信: 爱卿普林尼,汝亲自审讯被控为基督徒者,所做甚是。盖不能以固定之形式,定普遍之原则。彼等不应受到搜捕。若彼被控于你,且罪证确凿,则理应受罚。但若彼否认为基督徒,且以祈祷吾邦神明而为证,则无论其过去可疑与否,亦将因其悔悟之意而获赦。然匿名之册不应用之于指控,此类污物产生极为恶劣之影响,不合吾朝精神耳。 ——小普林尼:《书信集》,X,97 根据上述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1)公元2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境内基督教的发展状况。 (2)罗马帝国政府对于基督教的政策。
[简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 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 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 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6分)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皇帝當令後院一薰籠,数日不至。帝責怒,左右對以事下尚書省,尚書省下本部,本部下本寺,本寺下本局,覆奏,又得旨,依方下製造,乃進樂,以經歷諸慮故也。帝怒,問宰相趟普曰:“我在民間時,用数十錢可賣一薰籠,今為天子,乃数曰不得。何也?”普曰:“引是自来條貫,不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使後代子孫若非理製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以經諸處行遣,須有台諫理會。此條貫深意也”。太祖大喜曰:“此條貫極妙”。 ——宋《楊萬里集》   材料二:   宋官制載:嬪御久不得遷,屢有斡請,上答以無典故,朝廷不肯行。或對曰:“聖人出口為敕,誰敢不從?”上笑曰:“汝不信,試為降旨政府。”政府奏無法,上收以示嬪御日:“凡事必與大臣歙議,方為詔敕。”或有只請御筆進宮者,上取綵箋書某官某氏特轉某官。眾忻謝而退。至給俸時,各出御書請增俸,有司不用,退還。復訴於上前,上笑曰:“果如是。”諸嬪對上毀其御書曰:“元來使不得。”上笑而遣之,時咸服仁宗之聖斷。 ——(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   问题:   (1)解释材料中五处加下划线的词句。   (2)概括材料所体现的北宋前期有关制度运行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国体挟一爱憎之见,而以人为的造成事实,以求以其爱憎相应,则祸害之于国家,将无已时……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引自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二 国人职责,惟在讨袁。 引自蔡锷《誓告国人文》 材料三 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 引自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他种国体”指的是什么?粱启超对此有何看法? (2)结合材料说明,孙中山与梁启超、蔡锷在对待袁世凯及其复辟帝制的态度和认识上有何异同?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该学生回答得不完整。这时,老师让学生站在那里,老师又找另一个学生回答,可是第二个学生还没有回答完整(即还没有答出老师头脑中预设的问题答案),第二个学生也被冷落在那里,老师又挑第三个学生继续回答这个问题…… 材料二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且回答不完整时,老师把该学生回答正确 的部分书写在黑板上,确定他回答不上其他问题时,请该学生坐下,然后再找其他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直到老师认为回答正确了。 材料三当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且回答不完整时,老师把该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写在黑板上,然后给他一定的时间,给他一定的提示,鼓励他大胆地想,争取把问题回答全面。如果实在回答不全,就鼓励他请一个同学帮助,等到完成这个问题以后,再请第一个同学叙述一遍。 材料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各小组讨论,形成“答案”,之后,一个小组汇报答案(老师边听边记录在黑板上),其他小组予以补充,并请另外的同学解释说明答案的形成原因。教师最后总结。 问题: (1)激励性策略是课堂学习评价的基本策略之一,其目的是激发与鼓励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据此请分析评价上述课堂学习过程。(10分) (2)根据材料总结如何正确运用激励性策略以达到更好的课程学习效果。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