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类考试 > 中学化学(统考)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4-06-04 07:45:24

[简答题]

背景材料:
某教师按如下教学设计组织学生研究"物质定量检测实验":
新装修的家居中,甲醛的浓度往往很高,严重污染空气,危害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利用甲醛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的反应,可以检测室内甲醛的含量:
SHCHO+4KMnO4+6H2SO4=SCO2+11H2O+2K2SO4+4MnSO4
实验过程如下:
①配制100mL1.00×10-4mol·L-1KMnO4溶液;
②用2.5mL注射器量取2mL上述KMnO4溶液注入井穴板的孔内,再滴加3滴6mol·L-1H2SO4溶液:
③将此装置置于待测地点,用50mL大注射器向溶液中鼓气,每次鼓气50mL,直到溶液红色褪去,记录抽气次数。
回答问题:①设抽气次数为n,试计算甲醛在空气中的含量(mg/m3)。
②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过程应注意什么?
③如果让你根据这一原理设计一种检测空气甲醛浓度的仪器,你能想到哪些设计方案?

问题:
(1)请说出下列有机物的鉴别方法及实验现象,乙烯、乙醇、乙醛、乙酸、苯酚。
(2)试说明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
(3)对材料中问题设计进行评价。


更多"背景材料: 某教师按如下教学设计组织学生研究"物质定量检"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

背景材料: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教学过程实录
【新课导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你是否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所有反应物能否完全(按照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量关系)转变成生成物,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预知理论产率极低的情况下,就不必再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进行探索性实验等。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推进新课】师:请同学阅读课本第44页实验2-7,回答有关问题。
师:探究实验2-7:把1mol/L的Na2SO4溶液逐滴加到3~4mL的CaCl2溶液中,直到不再有沉淀产生为止。
反应现象是:白色沉淀产生。
离子反应方程式:Ca2++SO42+=CaSO4
师:继续演示实验2-7:过滤,取澄清溶液与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1mol/L的Na2CO3溶液,可能的现象是:有白色的沉淀CaCO3产生,或者没有沉淀产生。
【板书】一、化学反应限度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45页
【板书】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板书】二、化学平衡
不同的平衡体系到达平衡状态时,反应限度不同。
例如平衡体系1,Ca2++SO42-=CaSO4
平衡体系2,Ca2++CO32-=CaCO3
【合作探究】炼铁高炉尾气之谜
【板书】三、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
在生产生活中

[简答题]

根据下面的相关教学背景材料,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勃拉姆斯《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乐曲为大调式,单二部曲式。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
(2)学生情况: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对音乐学习兴趣很大,具备对《摇篮曲》的欣赏、理解和演唱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和基础。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条件,设计一节45分钟的田径课教学,要求包括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高一(2)班,共40人。教学条件:接力棒20个,田径场一块。教学内容:上挑式、下压式传接棒的技术动作。
[简答题]

背景材料:
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一个个问题。
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问题:
(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
(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


[简答题]

背景材料: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一位老师在设计“醛的性质”的教学时,为了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物品,他想到既然葡萄糖可以还原氢氧化铜,为什么不用葡萄汁来直接做实验呢?于是.他向葡萄汁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后,生成砖红色的沉淀。这位教师很兴奋,但是一位同事却提醒他:葡萄汁的成分很复杂,这个实验可以说明葡萄糖的还原性吗?

问题:
(1)什么叫作创设情境?为什么要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2)该实验可以说明葡萄糖的还原性吗?请猜想还有哪些影响因素?
(3)这一事件对你进行化学教学有什么启示?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硫的转化"一节位于鲁科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以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线索,探索硫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硫在实验室中的转化,以及硫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
材料三对于"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内容,教学中应突出"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这种以元素为核心的教学观点,从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大视野出发,介绍硫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从认识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到在实验室里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再到硫的转化在工业生产中和环境保护中的运用,这样多角度多层面的介绍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力。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硫的转化"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说明本节课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硫的转化"的教学活动设计。


[单项选择]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根据是()。
A. 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
B. 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
C. 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
D. 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
[简答题]

111[材料分析题]某老师的《世界文化之旅》教学设计如下:
(1)活动准备:教师适当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如有关网址、参考建议、教学目标等。
(2)确定研究主题: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或国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
(3)搜集整理资料:学生将查找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编成手抄报,进行成果展示。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可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或网页,插入图片、影片或声音等,全方位地介绍有关文化。
(4)汇编成册:教师将全部手抄报装订成册,汇编成一本《世界文化荟萃》。在编制《世界文化荟萃》时,可在相关页面设计导语,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使之成为一本有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纪念意义的集子。
(5)班内交流:组织学生作品进行课堂交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世界文化荟萃》作为班级资料,学生在平时可以相互传阅,分享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喜悦。
请你分析:此节课该教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此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单项选择]将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根据是()。
A. 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
B. 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
C. 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
D. 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
[名词解释]教学设计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步骤,同时说明重要步骤中的设计思想。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3)班,学生40人。场地器材:田径场1块,实心球10~12个、标志物4个、小黑板两块、教学挂图1张。教学内容:铅球的最后用力和身体练习。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l》的目录(略)。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1:创设情景,利用铁及其化合物的图片引入,阅读教科书“资料在线”栏目。
教学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铁元素有3种价态。
教学活动3:阅读“方法导引”栏目内容.引导学生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有哪些。
教学活动4:学生阅读“工具栏”内容,思考如何鉴别二价铁与三价铁,教师演示氯化亚铁、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思考。
教学活动5:教师引导学生设计Fe→Fe2+、Fe2+→Fe、Fe3+→Fe、Fe→Fe3+、Fe2+→Fe3+、Fe3+→Fe2+转化的实验方案。
教学活动6:学生分成3个大组(2人为1小组),分别完成Fe→Fe2+、Fe2+→Fe、Fe3+→Fe、Fe→Fe3+、Fe2+→Fe3+、Fe3+→Fe2+的实验。
教学活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的材料。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3.决定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因素
(1)微观
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新键形成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宏观
化学能的变化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
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总能量保持不变。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
(1)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化学能的应用
1.利用热量进行生活、生产和科研。
2.利用热能使很多化学反应得以发生。

问题:
(1)写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怎样的知识与技能。
(2)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一个运用旧知识引入新课的教学片段。


[简答题]

根据以下材料编写一个教学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一、感受文化影响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发生的。
(三)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乡音难改”就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阅渎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

[简答题]根据以下材料编写一个教学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一、文化创新的路径(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成果,以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化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
[单项选择]从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呈现形式、呈现要素三个方面考察了教学材料设计过程的教学设计模式被称为()。
A. 梅里尔的“部分呈现理论”教学设计模式
B. 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C. 迪克和凯瑞的教学设计模式
D. 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张老师"传统工业区"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复习工业区位选择原理,分析鲁尔工业区区位特点、衰落原因、综合整治措施→得出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方法→呈现辽中南工业区案例→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发展滞后原因、整治措施→辽中南案例的总结评价。 分析传统工业区案例--鲁尔工业区之后,再呈现类似案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材料。 将学生分成四组,设置解决主题的四个不同核心问题,让学生利用鲁尔区案例得出的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方法,展开对辽中南工业区的分析和讨论。 请几位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评价、分析、讲解、拓展,最后归纳案例,指出分析案例要从时间(过去、现在、将来)和空间(不同地区)两个视角来认识、理解、应用地理原理,同时指出不能仅由一个案例来理解原理,以免"以偏概全",因为案例尽管典型但还是有局限性的。上述材料中,该教师主要采用了哪种地理教学方法?并对此教学方法进行解释。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