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类考试 > 中学语文(统考)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0-11 13:34:26

[单项选择]教学《荷塘月色》一课,学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其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B.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C.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边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D.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更多"教学《荷塘月色》一课,学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相关试题:

[多项选择]在四年级《棍合运算》一课教学中,关于四则运算的法则的学习()教学模式适合本课教学
A. 讲授式
B. 情士竟一探究
C. 操练与练习
D. 讨论学习
[多项选择]在六年级《纳税》一课教学中,()教学模式适合本课教学
A. 讲授式
B. 情境-探宄
C. 基于Internet的WebQuest
D. 讨论学习
[单项选择]学习《荷塘月色》后,为了让学生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修辞手法,教师补充其他句子加以说明,下列不合适的是()。
A. 一曲听罢,他的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
B.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C. 用她细碎的舞步,繁晌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D.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有一伸手就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多项选择]在六年级嵘纳税》一课教学中,()教学模式适合本课教学。
A. 讲授式
B. 情境一探究
C. 基于Intemer的WebQuest
D. 讨论学习
[多项选择]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学习者的起点分析包括()
A. 能否读写出100以内的数
B. 知道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C. 对数位顺序表了解,并掌握了十进制原理
D. 能快速数出1000以内的数
[多项选择]在《真分数假分数》一课教学中,关于真假分数的概念,()教学模式适合本课教学。
A. 讲受式
B. 情景-探究
C. 操练与练习
D. 讨论学习
[多项选择]在三年级《位置与方向》一课教学中,关于东南西北方位的概念,()教学模式适合本课教学
A. 讲授式
B. 情士竟一探究
C. 操练与练习
D. 讨论学习
[多项选择]在《真分数假分数》一课教学中,关于真假分数的慨念,()教学模式适合本课教学。
A. 讲授式
B. 情士竟一探究
C. 操练与练习
D. 讨论学习
[简答题]请对《标志设计》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单项选择]林老师在《软陶配饰》一课提出“运用所学习的软陶技能,有创意的制作一个以花为题材的饰件”,这一教学目标是()。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 过程与方法
C. 知识与技能
D. 记忆与表现
[单项选择]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一课的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一、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音乐及图片)二、听雨(配乐朗诵)学生代表朗读各自推荐的优秀作品。三、赏雨1.听完同学声情并貌的朗读,我想同学们的心扉早已被多情的雨打动了,谁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作者笔下的雨,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点评)2.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略)。3.教师总结并引入下一个问题:谈到写法,这四篇文章都运用了一种相同的写法,即借景抒情,来展现作者的情感,只不过由于表达的中心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春夜喜雨》《雨声》《春雨图》侧重于写景抒情,《雨巷》则侧重于记叙抒情,景物描写只起着营造氛围,烘托主题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如何处理好写景、记叙和抒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经验可供大家借鉴(略)四、看雨(播放相关视频)五、写雨学生现场习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略)。六、结语以下对这段教学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学步骤紧凑,教学秩序井然,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氛围活跃
B. 这堂课无论是听雨、赏雨、看雨,还是写雨,都围绕一个中心"如何处理写景、记叙、抒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教学,并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C. 在引导学生回顾鉴赏文章的方法时,教师按学生发言引导,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
D. 课堂时间有限,一堂成功的综合性学习课一般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这里作文教学设计最好能单独设计一课时
[简答题]阅读下面一位教师为有关《月文化综合性学习》一课的教学设计,回答下面的问题。活动目标1.能在教师指明途径的条件下独立查找需要的资料;能将所查找得到的资料,恰当地使用于问题的解决中。2.在收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与月亮有关的文学作品,记住古今中外不同民族赋予月亮的不同文化内涵;结合自己对月亮的认识说出月亮给你的感觉;能清楚地说出月亮在汉文化中的古老意象及喻义。3.阅读收集来的与月亮有关的科技文章,从科学的视角观察月亮,能说出月亮留给人类的众多谜团,以及当前人类对月亮有几多认识。资料收集资料收集时间4周。学生分成7个组,每组分别按主题活动,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组收集有关月亮的词语,了解月亮的名称、别号。2.第二组收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感悟中国文学中描写月亮的诗词的悠长和情韵。3.第三组收集有关月亮的散文,品读咏月的美词佳句。4.第四组收集有关月亮的科普文章,了解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5.第五组收集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感受神话传说和古人对月亮寄予的深情。6.第六组收集有关月亮的歌曲,聆听赞月的歌声,用歌唱的方法寄托对月的情思。7.第七组收集有关月亮的图片,从色彩、构图和意境上直接感知月亮的美姿。资料共享(1)每组将所收集的资料列出专题,装在资料袋里,并命名,如(1)"晶莹的月词语";(2)"清秀的月诗词";(3)"芳香的月散文";(4)"启智的月科普";(5)"浪漫的月传说";(6)"逍遥的月歌声";(7)"多彩的月图画"。2.小组交流时间一周,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心得,小组合作交流、协作学习、资源共享,提出建议,学生课下对资料袋再进行整理。交流汇报课堂展示成果2节课,分7组进行,小组互相补充、探究、质疑。1.负责收集图片组的学生任务:一是装饰黑板,黑板正中写上美术字:"明月千里寄相思--探索月球奥秘",黑板的右上方画一个散着清辉的满月,黑色的天幕上有几颗星星散布在各处,有几艘飞船正向月球飞去。二是在教室后面布置一个画展,将收集的图片装饰后展出来,展板上写着"起舞弄清影"。通过教室的布置,展示学生的画画才艺,为汇报课营造氛围,并评出"月光画家"。2.歌声导入。VCD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3.每个主题都由学生自己主持。(1)科学探索。其他六组各提一个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的问题(不重复),由第四组解答,并在这组同学中评出"月球小灵通"。(2)词
[单项选择]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正确掌握生字词;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价恰当的是()。
A. 目标设计缺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的明确设定
B. 作者老舍是学生熟悉的大作家.无需再作介绍
C. 自主合作探究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利于攻克难点
D. 设计不符合初中学情,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简答题]房老师在美术欣赏评述课上采用学生分组轮流执教、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其中“炫动小组”上的一课是《印象主义作品欣赏》,课件十分精彩,图片的质量很高,欣赏的作品达30多幅。讲授者不但逐一介绍作品,还进行了一些互动。“三叶草小组”上的一课是《元代山水画欣赏》,在古曲伴奏中,讲授者根据“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鉴赏方法,从章法、气韵、笔墨、山石、树木、房舍、舟桥、点睛人物等角度,引导大家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和品位,用将近30分钟时间赏析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然后给每小组一副元代山水画作品,要求大家用同样的方法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对这两堂课都很认可,但房老师对后者的评价更高。问题:你觉得房老师的评价有道理吗?为什么?
[简答题]

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阿Q正传》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甲教师安排7节课,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通读第一、二章,正音释义;第二节课通读第三章至结束,正音释义;第三节课分析序及第一、二章;第四节课分析第三、四、五章;第五节课分析其余章节;第六节课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第七节课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总结教学要点。乙教师安排4节课。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自读全文,并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出百字短评;第二节课前后四人为一组,形成10个表演小组,讨论确定表演内容、组内分工、彩排时间等,教师巡回指导;第三、四节课课堂表演,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各组表演时间为5~8分钟。每节课结束前5~8分钟进行课堂自由评论,教师适当点拨,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道具、最有创意等大奖。最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观×××组表演"×××"片段》为副标题的艺术小评论。
问题:(1)指出两种教学处理的各自特点。(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沦特别是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比较这两种教学处理的优劣。


[简答题]材料:教师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确立的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结合以上案例,简要回答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单项选择]"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A. 暗喻
B. 明喻
C. 通感
D. 借喻
[单项选择]学习《论语》中“诲女知之乎?”一句时,教师举例加深学生对此句的文言现象的理解。以下和例句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
B.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C.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多项选择]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你认为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A. 目标十分详细清楚。
B. 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C. 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
D. 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